《金华日报》:儿童文学时代的学术见证
日期: 2007-05-17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浙师大人文学院方卫平教授的四卷本《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是一点不掺水的厚厚四卷。可以抱着,枕着,细细地看,慢慢地读,或者只是随意翻动书页,窥看与文字并行相佐的作家影像和图书书影,还可以单单玩赏它的封面:压了云龙纹的一色绢白铺开来,托住袅娜散落的几瓣浅青,书、作者还有出版社的名字一点儿不张扬地轻轻压在上面,显出十分的端庄和大气,是一种华美到极致的素朴。

   便想,好的理论,也该是这样的吧。

   《文集》始于史而终于史。卷一名《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熟悉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读者当然不会不记得它在1993年初版时所带出的小小地震。这部被认为是“提升了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少数几部重要学术著作之一”的史作,以其“史料翔实,阐述精当,见解独到”而广受好评。此次编入《文集》出版的同时,更新增了不少儿童文学研究中十分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既为读者贴近历史现场和评述对象提供了直观的助益,也进一步提升了著作本身的史料价值。

   治史当然不仅仅止于史料的搜集。如何从纷繁的历史絮片中抽取内在的秩序和逻辑,如何依照这一秩序和逻辑进行史料的梳理和历史的叙述,又如何在这一梳理和叙述中就历史本身做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或许是另一个更为重要和艰难的任务。除了紧紧依傍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所借以生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并把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叙述真正融入到这一大背景中展开之外,《文集》作者也对个中的人物、事件等做了深入和精到到令人畅快的分析与阐述。

   卷四《法国儿童文学导论》是作者在外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性成果。该卷秉承了卷一的研究风貌,谨严持重,又不乏理论的活泼与激情,大处泼墨,小处精琢,力图将史的线性呈现与论的纵深探求自然融合。

   四卷之中,最爱卷二的名字—————《思想的边界》。只听书名,就有神气被提上来的感觉。这卷收入了作者在儿童文学理论领域发表的一部分重要论文、评论和一部学术专著《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与气脉绵长的批评史相比,作者的单篇论文和评论显得更像精雕过的小艺术品。我一直相信,理论批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它的叙述中的起承转合、高潮悬念,其标准和难度丝毫也不亚于优秀的文学创作。而我也一直喜欢把方先生的单篇文字尤其是评论当做文学作品来读,很惬意地享受它切中题意的自如,分析中的谨严绵密和收放合度,转承时的从容抑扬和悠游不迫,以及辄然言尽而意味余香的收尾。

   至于第三卷《文本与阐释》,就可以完全放开心情来阅读和品赏了。这一卷收入的全是作者的单篇文字,包括以中外儿童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评论文章及序、跋等,一篇有一篇的感觉和味道,或者如方先生自己所说,一篇记有一篇的历史和故事。因为是单篇,阅读时便多了一分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悠闲。

   当然,这悠闲里面,是只有论者自己最能体味的跋涉的甘苦。方先生在《文集》的自序中说:“我相信,这套文集的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既是往昔学术生命的一个总结,也是以往研究历程的一次清算,或许,还应该是继续前行的一个台阶。”而我想说的是,这部文集的出版,其意义将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而言的。20多年前,以《文集》作者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一批年轻学者带着批评的勇气和锐气冲入儿童文学的理论疆域,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新的历史和思想舞台上的开拓推进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整体面貌。那真是一个充满了理论的激情和冲击力的年代。今天,这一代学者的努力仍在继续着。我相信,《文集》的出版,正是那样一个时代及其所造就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学术履痕的一个见证,也是对他们学术成果的一次代言式的小结和呈现。它提醒我们,思想的华丽是如何在朴素的学术理想、学术勇气和学术坚执下生长出来的;它也满心期待我们应答、接收和继承。

   那么就坐下来,安静地翻阅一位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踪迹和学术梦寻吧。 (《金华日报》5月17日,作者:钟宇)



编辑: 刘修敏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