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30年:打造精神家园 呵护心灵成长
日期: 2017-08-12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从1978年入馆算起,我在校图书馆工作已整整30周年了。这期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图书馆由当年的简陋借阅场所嬗变为省内一流的高校图文信息中心。我亲历了一次次变迁,见证了图书馆的发展。

  当初的校图书馆位于老行政楼的北侧,两层楼高的馆舍,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左右。设施陈旧,通风采光条件甚差。图书比较集中地排列在文、理科书库。由于面积太小,书架拥挤不堪,不得不利用过道摆设外文书,也不得不改造窗户当出纳台。校领导图强思变,决意“打造学校的一个新书房”,于1983年9月建成了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的新馆舍,耸立在学校原大门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本部图书馆和专科部图书馆一并迁入。从此,学校终于有个像样的图书馆了。其后,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又于1990年9月建成了建筑面积为10221平方米的邵逸夫图书馆;2006 年 10 月建成了总建筑面积 40970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每一次变迁,都实现了大跨越。如今的图文信息中心已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被人们誉为心中的天堂。

  图书馆的嬗变,还突出地反映在现代化设施上,信息科技的成果在图书馆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改革开放初期,本馆的一系列业务工作几乎全靠传统手工操作,馆内哪怕是一台打字机也难寻觅。1981年经费略有增加,才购置了一台复印机;至1986年才建立了视听室和电脑室,拥有一台PC微机,用于中西文图书编目、登录和统计;1990年用邵氏赠款引进一套美国惠普HP3000XE超小型计算机管理系统,从采购、编目、流通到期刊,开始实行计算机系统管理。

  为了适应“信息激增”的时代,图书馆又于1997年底建成了规模化的电子阅览室和先进的光盘检索网络;1998年更新原有计算机管理系统,新系统包括采购、编目、流通、期刊、公共查询等6个模块;1999年9月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了馆藏信息的网络化管理;2000年8月建成了“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点”,同时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联入校园网、CERNET网和INTERNET网,基本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目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计算机终端就有500多台,无线局域网覆盖全馆,为读者使用便携式计算机提供便利。全校师生可在馆内或校园网内任一电脑终端访问图书馆主页,通过网络实现书目查询、了解新书动态、个人借阅情况,查阅并下载中外文电子文献。

  馆舍和设施改善的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且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实体走向虚拟。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馆的文献资源很少,仅20多万册纸质的图书和报刊,供求矛盾突出。1987年学校拨专款17.5万元,购买了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当时称之为最贵重的大部复制古籍了。经过30年的建设,如今本馆的图书存量已突破200万册;累计中外文纸本期刊7000余种;电子图书135万多种;购建、自建文献数据库30余个,已形成了文、理、工相结合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在文人看来,这藏书体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光亮的,它如灯塔般照亮人性之美,并捍卫人们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图书馆聚学术瑰宝,铺智慧之路,更有必要方便读者利用。然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囿于当时的条件,无奈之下仍实行闭架借阅,服务工作只是守摊式的借借还还,书刊利用率难以提高。1984年10月起,图书馆尝试部分图书开架借阅,使图书流通从单渠道变为双渠道。如今,本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书库实行大开架,体现“知识超市”理念。周开馆时间已从当年的48小时延长到98小时,数字资源24小时全天候开放,图书馆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是外因,但归根到底是内因在起决定性作用。1978年,本馆只有20多位工作人员,大多半路出家,精通业务者寥寥。1983年搬入新馆后,人员增至58位,但学历普遍不高,且无科班出身者。馆领导便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到1995年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39%上升到85%。如今,本馆工作人员已增至108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和在读硕士研究生19人,拥有正高职称者5人、副高20人。这支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默默传承薪火的队伍,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

  我与图书馆有较深的情缘。近几天我常常伫立在主广场孔老夫子的铜像旁,凝视气势恢弘、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品位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那流畅向上的流线型屋顶,显昂扬的姿态,饱孕着永恒而律动的青春气息;那透明、开放、大气的前大厅,延伸了视觉空间,与欣欣向荣的校园环境交融互动;那简洁明快、素淡雅致的馆内装饰,以及生机盎然的花卉盆景,让人感到舒适、优雅而温馨;那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的周边生态环境,让人恬静而清新。我想,这座集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于一体的知识殿堂,实则是新时期我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图文信息中心特别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内设3300多个阅览座位,提供图书借阅、影音欣赏、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推送等多类型的服务。读者不仅享有免费使用信息资源的优越,而且享有较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高性能的网络环境和完备的服务功能的便利。师生可带书包入馆进库,根据书架旁标示的图书类别自由挑书,在馆内阅读;或通过电脑检索自己需要的图书,然后根据索书号去书架取出。在出纳台,管理人员用条码阅读器将红外线朝书的条形码上一扫,借书就完成了,可谓方便而又快捷。此外,馆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同声传译报告厅、复印室、书包寄存处、书屋、咖啡屋、开水供应点等,配有升降电梯、中央空调、磁性防盗监测设施,以及完整的防火、报警系统和电力供应系统,尽显“想读者所想”。

  “我一直在暗暗地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20世纪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博尔赫斯留给业界被广为传颂的诗句。这诗句表达了他对图书馆近乎精神圣地的崇敬,一直被世人奉为赞美图书馆的经典。

  多少次,我面朝我校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想象天堂的模样。对于读书人而言,这里称得上让思想自由飞扬的天堂,馆员是传递知识、热忱服务的天使。我坚信,这书香四溢的“天堂”,必将让读者一生回望!

(金明生)


编辑:叶蓓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