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王巨山博士谈非遗的开发与利用
日期: 2012-11-02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实习记者 金聪聪)10月25日晚,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王巨山博士在精业楼308教室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漫谈”的学术讲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全体新生与文传学院各个年级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王巨山结合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将何去何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不合理开发就是对文化的糟蹋与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不是东西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王巨山用机智幽默的语言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落脚点在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令台下同学会心一笑。随后王巨山抛出了“开发是否就是破坏?”这一问题,引起了台下同学的纷纷议论。“黄金周一天就有15万人涌入故宫,”王巨山说,“这对故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接着他通过例举“故宫拉面”“灵隐寺星巴克”等例子说明不同文化元素的杂糅对美感的破坏,他用这些荒谬的文化现象解释为什么不合理开发就是对文化的糟蹋与破坏。

  四种保护模式为非遗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保护与开发是否可以相互促进?”王巨山结合乌镇的例子证明了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促进的可行性。然后,他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非遗是否进行开发利用是伪命题,非遗开发利用的争论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开发。”

  他认为,金华本地的节目《20分可乐》与电影《永不磨灭的番号》使用的是方言,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是‘人+遗产’形式的保护模式。他说,“鬼手王宝和”就是另一种叫载体利用型的保护模式。同时,王巨山又介绍了“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阿胶与“现代式”利用的片仔癀来说明“产品利用型”的保护模式。“四川的非遗博览园与宁波奉化的民俗大杂院就是最后一种保护模式——综合利用型。”王巨山补充说。

  文化意识与良知不应让步于产业
  “文化意识与文化良知是并存的。”他就认识与态度的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认识不足就没有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对存在认知的认知,即人类精神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自觉认识。”

  在王巨山看来,缺少文化意识与良知,就会出现‘天天三月三,夜夜来狂欢’的荒诞,文化不应完全让步于产业。”



编辑: 鲁佳迪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