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2017年10月17日讯(见习记者 童健 通讯员 佘翘楚)“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的自然之美流淌在山川湖泽,江南的人文之盛铭刻在千百座大大小小的城镇。上周末,《江南城镇通史》发布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江南城镇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宏伟长卷。
据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江南城镇通史》主编陈国灿教授介绍,本书系国内首部区域城镇发展通史。全书共计200万余字,分为先秦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前期、晚清和民国七卷,系统考察江南地区城镇起源、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不同时期江南城镇的活动形态及其与社会的内在关系,探讨江南城镇的历史道路与区域特征。
《江南城镇通史》纵贯历史,规模浩大,由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学者合作撰写,历时十年完成。2015年这套丛书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新书发布会后,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中国城市史研究高端峰会。
200万字道来悠悠江南岁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古诗词中的江南城镇灿若星辰。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说:“自六朝开始,江南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后,江南城镇是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最有故事的地方。”
翻开《江南城镇通史》,“最有故事的地方”的漫长历史演进在眼前一幕幕呈现。熙熙攘攘的南宋临安城中,市民的生活“文艺范”十足。说唱、戏曲和歌舞既取材于日常的市井生活,又有着雅致的品味,为街头巷尾的市民们所津津乐道。
明清时期的浙北平原,市镇星罗棋布。这一时期的市镇是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市场如城市般繁忙,文化格调又保存了乡村的自然质朴。市镇里舟楫往来不息,也不时传来琅琅书声。江南崇文重教,从市镇书院走出的进士、状元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
七卷书贯通历史全程
明清江南市镇的手工业十分兴旺,原本“一条龙”的丝织业分化成了养蚕、制丝和丝加工等数个相对完整的产业,它们组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陈国灿说,江南市镇的丝织业成为产业集群在明清时较为明显,然而这一趋势南宋时就已萌芽。不同于断代史,《江南城镇通史》分析明清江南市镇丝织业时回溯到了南宋。
《江南城镇通史》特别注重历史贯通。“江南的城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专题和断代研究比较多,长时段、系统地考察分析相对薄弱。”陈国灿说,“本书打破时段分割,尽管分为七卷,但各卷在分析和认识江南城镇过程中都是基于江南城镇发展全过程的视角。”
《江南城镇通史》打破了城市史研究中的城、镇二元思维。陈国灿认为,现有的研究往往将城市与市镇割裂开来,然而本书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将城市和市镇视为统一的社会体系来研究。
城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活跃力量。《江南城镇通史》揭示城镇与地域社会的内在互动关系。“我们努力避免就城镇而谈城镇的封闭研究思维,而是将江南城镇放到历史进程的大环境中,与区域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江南城镇通史》既分析城镇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分析城镇发展给江南社会带来的各种变化。”陈国灿说。
千载江南城镇史为当今提供借鉴
江南城市承载着都市文化,江南市镇是乡村文化的中心,因此江南城镇是江南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邵清表示:“《江南城镇通史》综合地认识了江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道路,是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不仅推动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结合时代探讨江南传统城镇当代发展的重要理论探索。”
认识江南城镇历史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当代江南的发展动力。“江南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人文传承是现代江南发展的铺垫。例如,江南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但十分重视教育,这个优秀传统延续到了今天。”陈国灿如是说。
千年来江南人的智慧经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城乡发展。陈国灿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单单靠城市带动。“传统江南市镇的经济产业化与市场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可以给我们今天探索城镇化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项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