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AI时代教师如何立足?
日期: 2018-01-04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老师传授的知识,AI也可以传授;苦学语言数十载,却比不过一个小小的机器语言储量大。AI+时代,是AI取代老师的地位?亦或成为老师手中的利器?1228日晚,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历史与社会教研员朱秋蓉做客我校,解读AI+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专业素养。


“虽然你的翻译很准确,但我还是想学中文。”朱秋蓉首先展示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外国人对翻译机这样说道,很快,翻译机将这句话也准确译出。“有这样的机器在,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学外语呢?”


朱秋蓉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助力,比如翻译、传授知识等,但它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时传达的情感,以及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与学生的互动。


“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要发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之处。”通过一系列图表,朱秋蓉强调,智能技术重构了学习和教学的空间和方式,“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虚拟与传统混合式的学习空间,包括对3D打印、VR等技术与现实的无缝衔接。”。


朱秋蓉分享一堂七年级历史课上的体验。课上,学生人手一台平板,教师将预习题推送至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完成后提交,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预学习结果以此帮助老师定位学生的薄弱点


这与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基于实际,数据支撑的教学。更让朱秋蓉惊喜的,是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通过学籍账号登录,每人提交一段自己的想法至教师端和在线学习空间群然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选择加工、重构直到完成一份较为完善的结果报告。教师则根据小组讨论的纪律性、有效性发放“金豆”——当然,这也是虚拟的。


使用AI时,教师要以生为本,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朱秋蓉向我们展示一位老师在讲述“丝绸之路”知识点时,用琵琶弹了两首不同风格的曲子,通过风格鲜明的音乐,展现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对学生品德与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朱秋蓉说。


朱秋蓉引用英国摄影家布列松的话,勉励在座同学:“不管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人是有智慧的,而机器却只有智能。”朱秋蓉认为,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应该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教给学生智慧,展现出无可替代性,才能发挥AI+时代的教师专业素养。


编辑:项家乐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