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套跨年大剧《天下粮田》在央视热播,剧情中屡屡提到“鱼鳞册”,一时间引起了观众的关注。然而,何为鱼鳞册?它有什么重要的功用?为什么国家对其如此重视?问及观众,许多人可能一脸茫然。
诚然,大家不了解鱼鳞册并不奇怪,因为沧海桑田,历经战乱,绝对大多数鱼鳞册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可以还原它大概的样子。“鱼鳞册”,即“鱼鳞图册”,又称“流水册”、“鳞册”、“鱼鳞图”、“鱼鳞”等等,它是官府为征收赋税而编造的土地簿册,册中绘制了每块田地的形状,详细记载了地块名称、四至方位、丈量弓步、亩数,并写明业主及居住地,因为所绘图形排列像鱼鳞而得名。
在剧中,这样的一套鱼鳞图册竟然能够震惊朝野,是不是有些夸张?我们需要穿越历史,回到那个时代。在传统农业社会,田赋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鱼鳞图册作为征税的依据,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财政是一国之根基,影响到王朝的兴衰,所以鱼鳞图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鱼鳞图册在世界地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独创的土地管理制度,代表了当时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其对土地管理的精细程度远超同时期的西方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史上一个创举。著名史学家美籍华人赵冈曾评价说:“我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电脑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
鱼鳞图册弥足珍贵,自宋元以来就成为最重要的地籍档案。官府将其锁于架阁库内,册书将其藏于深闺之中,皆作为“秘籍”,秘不示人。因此,即使在当时,普通百姓难以见到官方鱼鳞图册的实物。幸运的是,兰溪至今保存了746册兰溪县鱼鳞图册实物(完整为820册),约10万页,笔者有幸得以阅览,颇为震撼。兰溪鱼鳞图册详细记载清末兰溪县城区10坊、乡区34都149图田土、山林、地形、亩分等情况,地籍信息十分明确,几乎是清代同治年间较完整的一个县的地籍资料。就目前所见,如此系统、完整的鱼鳞图册,仅此一套,堪称中国现存最系统的古代地籍档案。
如此完整系统的鱼鳞图册为何出现在兰溪?这并非偶然。兰溪是鱼鳞图册的试验地和样板地,是推行鱼鳞图册制度的典型地区,其始于南宋,盛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沿袭时间长达700余年,历史影响力非同一般。
现遗存的这批兰溪鱼鳞图册档案主要编造于清代同治时期。鱼鳞图册的编造工程浩大,晚清之际,国运已现颓势,兰溪又遭太平天国之乱,民生凋敝,而能完成全县土地之清查及鱼鳞图册的编造,可以说是中国地籍编造史上的一个奇迹。从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一年,兰溪县令虽更换频繁,八年之内前后有七位县令任职,依次为余祚馨、许维崧(代理)、陶鸿勋、吴世荣、姚徽典、赵笃恩(代理)、吴绍正,但无论是正式县令,抑或是代理县令,他们都在全力支持前任未完成的清赋工作,“职其事者,心力俱竭”(光绪《兰溪县志·清赋纪略》),从而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精神尤值得今天的执政者借鉴。当然,清末兰溪鱼鳞图册的编造成功,更是植根于有着数百年鱼鳞图册编造历史的这片土壤,离不开全县百姓的支持。
同治兰溪清赋及鱼鳞图册编造的方法,一度成为清末浙江各县鱼鳞图册编造的样板,汤溪、龙游等地纷纷效仿。更可贵的是,兰溪鱼鳞图册是一部活的档案。笔者仔细研究兰溪鱼鳞图册中的印章、夹条、批注等信息,发现其自同治十一年编造完成后,历经光绪、宣统、民国、建国初各时期,一直在使用,年份几乎未曾间断,包括仅用了83天的洪宪年号。正因为此,民国兰溪实验县在办理土地陈报时,可以充分利用这批鱼鳞图册资料,进行核对、复丈、补编,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土地陈报的任务,兰溪从而再次成为民国清查地粮的典范。建国初期,兰溪鱼鳞图册仍作为征收农业税的重要依据,直至颁发了土地所有权证,鱼鳞图册才被取代。
今天,兰溪鱼鳞图册虽不再作为土地征收的依据而发挥作用,然而它见证了清末至建国初近百年兰溪整个地区的土地变更、宗族分布、环境变迁,是兰溪乃至中国文明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甚至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古代地方志只是粗略勾勒县城面貌,口述史历经数人口传,多已失真。史料的缺失,致使我们很难准确、细致地还原古代某个县城的全貌。现今虽然有各种版本的县城复原图,但多少都有缺憾,绘制也并不详细。因此,当下各地耗资巨大的古城重建工程,大多是基于现代人的想象,并无可靠的依据,也就很难经得起考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无奈。兰溪鱼鳞图册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清末兰溪城区共十坊,现存兰溪鱼鳞图册第1至10册,正是对这十坊土地的记载。这十册鱼鳞图册载有三千余号土地,保存了整个县城的田土数据,从中可知县城的山川、河流、街巷、宗祠、寺庙等地理分布。如兰溪市遗存的很多古建筑、古地名,诸如古城墙、城隍庙、东岳庙、白露寺、药皇庙等,都能在兰溪鱼鳞图册中找到准确的记载。而那些已消失的历史古迹,如古县衙、学宫、云山试院等等,也可以通过鱼鳞图册的详细记载,准确还原其具体的位置和面积。这是复原清末兰溪县城全貌最准确可考的史料。
当然,还原整个城区的面貌,需要将散落在地籍册中的一块块鱼鳞细图,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拼合,这涉及到地名的考证、四至的确定、比例的大小、现实的坐落等等,需要融合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项学术含金量很高的大工程。据悉,浙江师范大学多年来致力于鱼鳞图册的整理与研究,已开始着手清末城区鱼鳞图的拼合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若能将依次相连的3000多号土地全部拼合,形成清末兰溪城区鱼鳞总图,无疑是最详细、最准确的古县城图。兰溪的旧城复建若能以此作为蓝本,进而开展古城重建工作,则是有理有据,经得起历史的考证。
正如习总书记所期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今天的旧城复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兰溪鱼鳞图册档案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正在开展的兰溪古城复建大有裨益,我们应当充分开发这个宝藏,激活其独有的价值。
李义敏 吴爽 李敏璐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