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敏/武峥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学术研究成果
日期: 2018-06-14 作者: 供稿单位: 数理信息学院

  近日,我校数理信息学院物理系贾艳敏教授与地环学院武峥副教授合作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 Py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by Ba0.7Sr0.3TiO3 nanoparticles: harvesting cold-hot alternation energy near room-temperatur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400余份期刊中排名第一,是世界公认的能源与环境领域顶级刊物,SCI一区,影响因子高达29.518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生徐晓莉。贾艳敏、武峥为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


通过冷热变换驱动水分解产生清洁可再生氢能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全新领域目前国际上很少有关利用冷热变换能来分解水制氢清洁能源的研究报道。热释电材料具有把冷热变换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能力,理论上,可以用其来实现室温环境下的冷热变换驱动热释催化分解水制氢。在该研究工作中,我校数理信息学院贾艳敏教授、地环学院武峥副教授及其合作者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王飞飞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汪尧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黄海涛教授等人,创新性地利用钛酸锶钡材料的热释电效应,实现了2550摄氏度的冷热变换驱动水分解制备氢清洁能源。在36个冷热循环激励下,每克热释催化剂分解水的产氢量高达46.89微摩尔。在对于推动利用自然界的环境冷热变换能来分解水制备可再生氢清洁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工作受到国际知名科技新闻网站、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在线新闻媒体Chemistry World专题(记者Alice Stevenson)采访报道,题目为“Day–nigh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power hydrogen evolution”。并被国外多家科技媒体网站转载。该新闻报道邀请了国际著名专家英国巴斯大学Chris. Bowen教授课题组的Hamideh Khanbareh博士作为点评专家, 她对该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工作展示了一个新颖的、高效而且环境友好的制氢材料体系。(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novel, efficient and eco-friendly material system, which can generate hydrogen)。Chemistry WorldRSC的旗舰新闻网站,主要以专题采访形式报道全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科技进展和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上周该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no Energy(SCI一区IF=12.343)发表了利用热释电材料冷热变换下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DOI: 10.1016/j.nanoen.2018.06.005)之后,该研究团队又一次取得的国际重大研究成果。


论文第一作者2015硕士生徐晓莉同学,20181-6已以第一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SCI一区,IF=29.518)Nano Energy (SCI一区、IF=12.343)Chemosphere(SCI二区TOP, IF=4.208)Materials Letters(SCI二区TOP, IF=2.881)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SCI二区TOP, IF=3.133)、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SCI三区,IF=1.876)等杂志发表了6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39/c8ee01016a

Chemistry World专题采访报道链接  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daynight-temperature-fluctuations-power-hydrogen-evolution/3009142.article


编辑:朱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