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传记是困难而温暖的事业:不能到达,只求接近
日期: 2018-10-18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真实具有岩石般的坚硬,个性具有彩虹般的光彩。”安德列▪莫洛亚的话点明了传记的内在矛盾——如何将真实与个性融合,浑然一体?这是个棘手的难题。10月16日晚,《现代传记研究》主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特聘教授杨正润的讲座“现代与后现代对传记的挑战”,介绍现代传记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解构与创新。


  杨正润是中国传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他建议将传记学辟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必再争议其归属是文学还是历史学。讲座时,这位年逾古稀的教授全程站着,抛出问题,解释问题。


  何为传记?类似“记录某个人生平的文字”的定义已显片面和过时。杨正润援引《牛津辞典》的解释,“作为文学分支的某个人的生平的历史”,继而引出传记的两大特征:历史性与文学性。


  历史性要求史料的真实可考,文学性则要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真实是传记的灵魂”“传记的第一个特点是对真相的无畏的追求”。然而,为了保证形象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传记又不得不采用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表现手法。


  既要追求真实,又需保持人的独特与趣味,这是传记写作亘古不变的难题。对此,现代派、后现代派不断地发起对传统传记写作的挑战,试图调解这一矛盾。


  现代派代表人物、英国作家伍尔芙在《奥兰多传》中撰写了大量荒诞的内容,用超自然、超性别的方式,阐述女权主义等前卫观念。荒诞和虚构的介入,颠覆了传统传记真实的标准。她认为,“形式荒诞,本质真实”,并多次强调自己“写出了一种更高的真实”。之后,埃德蒙▪莫里斯杜撰和虚构的传记写作方式,进一步“颠覆”了传统传记。


  杨正润介绍,后现代主义流派还对传记学展开理论层面的解构。他们主张消解这一文类,提出“自传死亡”和“传记死亡”。他们援引解构主义的“互文”观念、原型批评之“集体无意识”等说法,称每篇传记文本都不具备独创性,都不过是其他文本的模仿、批驳和戏谑而已。


  杨正润用“协合”一词概括新历史主义写作的精髓。作为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格林布拉特运用“想象一个莎士比亚”的方法,书写莎士比亚的传奇。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过少,但其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是可知的。格林布拉特用伊丽莎白时代的生活史代替莎士比亚的生平史,再与莎翁的作品整合,以此想象其生活和个性。


  讲座现场,当被问及这类创新型的传记创作方法是否能被普遍效仿时,杨正润回答:“时间会观察并检验。”他再次用“岩石”“彩虹”的比喻重申自己的观点,真实与个性、历史性与文学性这两组矛盾造成传记写作的艰难。他认为,传记在挑战和矛盾中成长,矛盾使人们无法完全到达真实,但只有不断接近真实,人们才能感受历史的温暖,聆听历史的真谛。


编辑:张凯滨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