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浙学论坛之浙学新视野暨‘东南三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师大举行,校长郑孟状、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邵清、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出席开幕式。
本次大会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承办,共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内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郑孟状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以浙师大在“浙学”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为引,介绍了学校长期以来为“浙学”建设作出的努力。此次会议从“东南三贤”的学术思想、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相信浙学研究将继续为促进中华文化的推陈出新和浙江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邵清指出,在新时代深化浙学研究,对继承和发展浙江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当代浙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邵清指出,开展浙学研究需要浙江学人注意推进基础学术理论研究,须号召全国更多青年学者怀批判意识与向前探索的精神,积极参与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浙学影响力,增强浙学的海内外交流互动。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8篇,其中青年学者论文61篇,慈波等5人论文获“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赖尚青等9人论文获“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提名奖”。郑孟状、邵清、包弼德等嘉宾为获奖者颁奖。
大会主题发言上半场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俞伯灵社长主持,复旦大学何俊教授评议。包弼德教授从德行、政治、文学等多角度探讨吕祖谦在宋元婺州学术史的地位,从吕祖谦思想的多维度、全方位展开,突出吕祖谦思想的丰富性。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就“如何理解浙学”这一问题,从概念入手,在内涵丰富性和思想特点及不同时段的特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将对“浙学”的理解放在思想史的脉络下进行分析。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方法,以宋元之际婺州学者金履祥的郑注《礼记》批注为对象,说明了金履祥作为朱子后学与朱熹之学的异同。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梅新林教授分析了“浙江文化精神的六大基石”,他从近些年来参与的浙学相关研究工作出发,认为浙学应当还原到历史本身,做有坚实基础的学问。
下半场由《浙江学刊》杂志社卢敦基主编主持,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教授评议。浙江省社科院吴光研究员从浙学的内涵、精神、学派人物等角度,梳理了浙江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和脉络,提出浙学狭义、中义、广义三个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浙学”实事求是、兼容并包等具有当代价值的基本精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严佐之先生从明代归有光《浙省策问对》出发,探讨了明人对“浙中道学之传”这一命题的认识及其体现的文道观。日本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探讨了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提出江南儒学在特定场域下有所复兴,其弘扬的道统超越了王朝和族群,奠定了明清儒学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建德教授的报告以许缄甫为中心,关注了历史转型期的浙江学人, 特别提出讲浙学要走出“本浙主义”的思想影响,要开拓研究视野,去考察其他省籍学者在大浙学概念下的贡献,学习传统学人走出传统学问、学习新学问的思想和方法,将这一思想方法运用到新时代的浙学研究中去。
本次大会荟萃老中青三代学者,会议论题广泛,除传统的文学、历史、思想、文献等方面外,还涉及民俗、农业、传播等新角度的浙学研究,促进了浙学、朱学、陆学、湖湘学研究的交叉互动,推动了浙学研究的全面、纵深发展,为浙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也为下一步浙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摄影:张梦姣
编辑: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