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新闻:9岁出书17岁入作协!浙师大这对双胞胎大一新生厉害了!
日期: 2019-09-19 作者: 供稿单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郑家兄弟.jpg金秋九月,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学,许多新生和家人在校园合影留念,记录成长的关键一刻。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新生里,有一对双胞胎格外引人注目。

开学第一天,郑炜和妻子亲自送儿子郑简之、郑安之来到浙师大。父子三人不仅外貌酷似,而且都喜欢阅读、写作,郑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人协会名誉会长,兄弟俩也被称为“少年作家”。

兄弟俩9岁时和同学合作出版了作品集《三色堇》。哥哥郑简之17岁时加入绍兴市作家协会,同年弟弟郑安之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散文学会,出版个人散文集《金蝉吟秋》。此外,兄弟二人仅高中期间就发表近60篇诗歌散文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写作》等包括7家国家级报刊在内的报刊杂志,文学成绩斐然。 

郑安之作品《金蝉吟秋》,高玉序。

读书、写书,在“书海”中长大

谈及创作,兄弟俩都表示写作灵感源自阅读的感悟。正如郑安之在《感受比阅读愈加重要》中写道:“广泛阅读是根底,学会精读是积累,用心感受是消化,只要‘消化’了,才能彻底告别‘流水账’,远离‘概念化’,才有可能写出更多的优良作文。”

兄弟俩良好的文学修养来源于书香浓厚的家庭氛围。郑炜是个酷爱读书的人,家中藏书有1万多册。在兄弟俩小时候,为了防止孩子破坏自己心爱的藏书,郑炜一直将书房的门紧紧关着。手不释卷的父亲和充满神秘感的书房,在郑简之和郑安之心里种下了对书籍的向往。

识字之后,父亲为他们打开了书房的神秘大门。家里的“书迷”,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客厅、卧室、餐厅、厕所都放着书,想拉开一个抽屉,都会因为装满了书而卡住。“小时候,父母出门办事就会把我们扔在家里。我和安之四处找书看,捧着一本书,可以不吃不喝待在同个地方看上一整天。”郑简之说。他回忆,买书在家庭开支中占了很大部分,只要是兄弟俩想读的书,父母一定会第一时间买到。 

 2017.11.1高玉为时读高一的郑安之题词。

少年作家的阅读“章法”

喜欢上阅读是因为父亲的耳濡目染,但在真正进入文学世界后,他们开始有自己的阅读“章法”。一直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文学奥秘,是他们保持兴趣的秘诀。

即使在学业紧张的高三,郑安之也挤出时间阅读了数十万字的《西游记》。“其实我是有‘预谋’的,我希望阅读、对比古今中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从而有更深入的了解。”郑安之说。在今年暑假,他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本中国超现实主义著作进行了对比。他总结道:“两本书的人物塑造和文学笔法有很大不同,《西游记》不愧为四大名著。”

好书值得反复阅读,郑安之对同一本书籍也会反复研究。他小学、初中、高中都阅读过《笑傲江湖》,但不同年龄段的感悟却不同。“小时候简单地喜欢令狐冲的潇洒,讨厌岳不群的奸诈,长大后才明白故事对现实的隐射。”

今年暑假,郑简之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去北京。小时候看《明朝那些事儿》、《鹿鼎记》,中国辉煌的古文化就给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绘细致的高中历史课本更让郑简之坚定了“哪儿都能不去,北京一定要去”的信念。不久之前,两人浏览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景点,切身感受到了想象过无数遍的历史文明。  

简单名字却有深意

简之、安之,朗朗上口的名字寄托了父亲美好的祝愿。郑炜这么解释:“在古文里,简之、安之解释为‘使……简’,‘使……安’,我希望他们凡事化繁为简,安然处之。”郑简之补充道:“我们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保留赤子之心,这对文学写作很重要。”

他们保持着好奇、热爱生活的心,将生活中产生的思考写入文章。尽管已经在不少国家级媒体上发表过文章,但郑简之更喜欢自己小时候的作品,他说:“当时更有想象力。”走在路上看到一张蜘蛛网,郑简之的第一反应是“蜘蛛拉了一张网,想把春天给捕住”。 由路边的蝉蜕引发想象,郑安之对蝉有了“单虫”这一独特的解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十分欣赏他们的独特思想,并为郑安之的《金蝉吟秋》做序,这些为他们考取浙师大埋下了种子。

在开学典礼上,郑炜代表新生家长发言:“努力和坚持,往往就是成功的两大要素,同学们,我们不必与任何人比较,只要做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听到父亲的寄语,郑简之和郑安之十分默契地表示会在大学四年里多读书、多写文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脚踏实地追逐他们的文学梦。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