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浙师大在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中的获奖项目
日期: 2019-11-14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1114日,《中国青年报》T03版刊文《不一样的学校 一样的成长》,报道浙师大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获奖项目“面向5G米波频段——新型高效吸波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学生团队、专业老师学校在项目背后所做的努力。

 

浙师大“面向5G毫米波频段——新型高效吸波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项目首次将等离子体吸波剂与蚊香形超材料结构复合,研发出两款面向5G毫米波频段的新型吸波产品。该项目已受邀加入中国联通5G+实验室,入驻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获泰隆银行授信1500万元资金进行项目孵化,与5家公司达成合作。项目取得进展,除了团队学生的自身努力,也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学校支持。学校课题制度科研活动、校内模拟答辩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

 


   原文摘录如下:


  带着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路经过重重评审,来到“终极PK”赛场,对许多参赛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路上,浙江师范大学研三学生和子栋,也曾遇见挑战、赢得挑战。


  带着项目“面向5G毫米波频段——新型高效吸波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到“挑战杯”决赛舞台,他和团队成员花了3年时间。项目首次将等离子体吸波剂与蚊香形超材料结构复合,研发出两款面向5G毫米波频段的新型吸波产品。


  和子栋介绍,目前针对5G毫米波的吸波产品几乎依赖进口,产品存在质量重、点频吸收等缺点。他们的产品,则突破了目前市场吸波产品厚度1mm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顶级论文11篇。


  如今,该项目已受邀加入中国联通5G+实验室,入驻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获泰隆银行授信1500万元资金进行项目孵化,与5家公司达成合作。


  项目取得进展,除了团队学生的自身努力,背后还离不开学校、专业老师的支持。


  章奕航是浙江师范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部长,这次带队来参赛。本科阶段就在浙江师范大学就读的他也曾参加过“挑战杯”,带着自己的项目进军到了省级决赛。当初没能最终走进全国决赛让他留有遗憾,但是谈到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他却要点个大大的赞。


  章奕航介绍,学校设立国、省、校、院四级课题支持制度。从学院级课题出发,激励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积极性,到了省级课题阶段,除了省级经费支持,学校还会配备专业老师对课题进展进行指导,经过两轮评审选出三类课题,再配套不同比例的经费,直接对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赛的选拔。


  章奕航告诉记者,浙江师范大学经常邀请专家到学校举办科研论坛、投入大量资金创立新型设备、新型材料的研究所,让有课题的学生参与进来,既为研发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能够将研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成果直接转换成“挑战杯”项目。


  学生的参赛项目如何进一步提升?


  在浙江师范大学,每次省级比赛之前都会进行校内模拟答辩,通过智慧教室全程录制。录制的素材一方面供选手复盘,还会放给各个学院,供观摩学习。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怎么做?什么样的项目符合“挑战杯”?作为参赛者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作为“过来人”,章奕航坦言,学生一开始对这些问题都比较迷茫,经过学校的培训和一系列的讲座,大家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也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对已有成果进行创新,还是只是进行文本上的研究,学校的专家老师都会给出很明确的建议和指导。


  学术科技创新的高峰不容易攀登,但是来自学校的支持和培养,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敢于尝试,向自己发出挑战。


  章奕航觉得,在“挑战杯”的征程上,学校自身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学校近几年在‘挑战杯’等大赛获得了一定成绩,大家更有信心了,也更大程度激励学生投入到科研创新中。”章奕航说,像领队会议、高端学术交流会等大赛“加餐”项目,让他们也了解到其他学校在支持和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经验。



编辑: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