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现代金报:一线教师修成博士生 背后故事很励志
日期: 2020-03-30 作者: 供稿单位: 第A10版:Hello高校

石晓明也很热爱户外运动。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场博士答辩在云端举行。宁波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老师石晓明在经历一个半小时的答辩后,专家组无条件一致通过。这是对一篇博士论文的最高评价。不出意外,今年夏天,36岁的他将如期从宁波诺丁汉大学博士毕业,成为一名教育学博士。


      令专家组尤为动容的是,石晓明在经历中西合璧、文理融合后,开展科学教学实验,带着学生探索科学本质,并把这些经验写进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英国普利茅斯大学Linda La Velle教授评价: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名中国高中老师对科学教育的勇敢探索与创新。□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苏钧天


      从开始的“抓狂” 到后期的奇妙发现


      石晓明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宁外担任高中物理老师。2015年,他获得一个难得的深造机会——入选宁波市“卓越工程”中外合作学科专业博士培养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诺丁汉大学重磅打造,旨在培养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出众的新一代甬城名师。不过,这个项目也有四个“最”——要求最高、挑战最大、投入最多和学制最长。一般4-6年,学员们需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习,远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展3个月的影子教师跟岗活动,并完成博士毕业论文。这些特点让一些对此感兴趣的老师望而却步。


      当时石晓明已经教了六年高中物理,他希望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教育,以期更好地引领学生。


      于是,他开始在职读博。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家中女儿也只有三岁,如今再攻读博士,对于石晓明而言,其中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说起刚读博那段时间,石晓明回忆说,其实让他很“抓狂”。首先,自己本是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骤然转换到教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让他非常不适应。而且,加上要重拾丢下很久的英语,所以在前期学习中,石晓明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放弃,“可能是性格原因吧,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一鼓作气完成。”


      他回忆说,那段时间白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节假日要集中学习。“时间靠自己一点点挤出来。”暑期送女儿去兴趣班,他经常会自己买瓶冰水,在没有空调的培训学校大厅里,看文献、写文章3个小时。


      努力总会有收获。到了第二阶段的跟岗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石晓明才慢慢发现文理碰撞的奇妙,这也正是他之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


      尝试结合“西方的探究和东方的高效”


      在石晓明在职读博的第三年,中国教育部发布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重点提出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过程。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石晓明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多年的自然科学教学生涯中,他观察到学生虽然学习了解科学知识、实验技能,却并不代表形成对科学本质的认知。他举例说,大多数学生对什么是科学这一命题都答不上来。


      让石晓明触动的还有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为期三个月的影子教师跟岗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到了中西方科学教育的差异”。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摩擦力这个知识点,在我们的课堂,一般只花一节课介绍概念,演示实验,做习题,结束。但英国的高中,老师用了四个课时。第一节课学生泡在机房里,上网查什么是摩擦力,后面几节课再设计实验、讨论实验、最后再由学生呈现实验并得出一些共性的东西。”石晓明说,跟岗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西方这种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与我们在课堂上的高效,两者能不能做一个好的结合呢?


      所有的思考让石晓明在回国的路上,对自己的博士论文有了想法。新学期开始,他在宁外申请开设一门选修课,教科学本质。课上的所有学生都是这堂选修课的“实验者”。从“什么是科学”进入,经历“推理”“现实”“解释”“预测”“因果”,到最后的角色扮演和绘画展示。科学被放入社会、历史、科技和文化的背景中,学生在不同学科间探究发现科学的边界,理解什么样的研究及数据才是真正科学及可信的。


      让石晓明感动的是,课程结束时,一位学生向他鞠躬说:“谢谢你开设这门选修课,我在这门课上看到了不一样的科学。”


      石晓明的这篇论文完整记录了学生每节课的变化。问卷数据和访谈表明,通过这门课,学生懂得全面地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了显著进步,核心素养也有明显提升。同时,这篇博士论文也用真实课堂,给出社会上广泛讨论的关于“科学本质应该怎么教”的参考范本。“我相信,这门课的意义是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科学,而不是存在于书本或工具意义上的知识。”石晓明说。


      坚守教师初心 和学生们共成长


      回望读博的经历,石晓明惊喜地发现,自己在收获专业学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意外”之喜。


      老师孜孜求学的精神在无形中影响着他的学生们。这帮调皮可爱的学生在敬佩之余,有的特别向他讨教做研究的方法和经验,还有的郑重地向他说出一句“向您学习”。


      而读博这几年时间中,父女俩在共同成长着。他发现,原来不喜欢英语学习的女儿在四年里耳濡目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她好像也不那么排斥学英语了。”


      博士毕业,就意味着有了成为一名研究者的资格。不过石晓明还是选择坚持初心,打算继续为提升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做一名老师和研究者是不冲突的。要成为一个好的老师,肯定需要花时间去做些研究,才能对教育有更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去教学,去服务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学生。”


      相比石晓明的淡定,把中外博士培养项目比作自己孩子的冯安伟教授反倒有些不淡定:“‘卓越工程’的这批学生是各初高中教学骨干,都在一线,日常工作非常忙碌,基本上都有家庭。他们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拿出来学习,我每每想到这里就很感动。晓明无条件通过博士答辩,非常不易,非常鼓舞士气。我想就此机会为所有在读‘卓越工程’的学生再鼓一鼓劲,我坚信他们的成功将为地方的教育乃至全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宁诺范本’,并有力推动宁波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事业。”


来源:《现代金报》(2020-03-27  第A10版:Hello高校)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