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互联网如何为教师发展赋能 ——从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透视平台建设
日期: 2020-09-17 作者: 供稿单位: 第03版:新闻·要闻

       ■“名师工作室”系列报道·典型案例⑤

  “学校通知上网课,可教案全在学校,无米下锅呀!”

  “我都快50岁的人了,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咋给学生上网课呀?”

  今年年初,“停课不停学”的消息传来,浙江省吴丹青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学院语文特级教师吴丹青收到了来自不少同行的求助信息。吴丹青紧急召集工作室核心成员,短短7天里组织了5场线上教研活动;同时,她赶在开课前制作了29节网络教学示范微课上传至“浙江名师网”,为广大教师解忧。

  记者在调研全国31个省份及部分市县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时发现,尽管许多区域建有相关网络平台,但多用于宣传成果、展示名师风采,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相比之下,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有什么不一样?

  组织“大而不散”,架构秘诀是啥?

  在浙江,有36.75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名师网络工作室学习,每两位一线教师中就有一位是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学员。截至今年8月,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已开展研修活动18511次,发布讨论话题60万个、原创教学资源393万件。不论是参与教师数,还是活动数、资源量,浙江名师网络工作室在全国名师工作室中都毫无疑问地位居前列。

  据统计,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平均规模超过1400人。问题随之而来,一位名师指导上千名一线教师,和普通名师讲座有什么区别?研修会不会流于“走马观花”?

  “‘名师网络工作室’不是简单地把名师搬上‘浙江名师网’就行了,一定要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莫世荣看来,“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100位骨干学员+若干网络学员”的四级组织架构,既能满足广大教师的研修需求,又能保障工作室活动有效开展。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名师工作室项目办负责人沈清告诉记者,学科带头人都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向工作室主持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磨自身特色教学风格,同时还要指导10名左右的骨干学员。骨干学员一般是中青年教师,需求集中在听课、磨课和读书交流。

  至于网络学员,则既不限制人数,也不规定硬性任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网络学员的需求很不一样。有的老师就是想下载教案学案等资源,有的喜欢看名师微课,有的想成为骨干学员甚至是学科带头人。这些我们都是欢迎的。”沈清解释说。

  网络工作室会完全抛弃线下教研吗?

  工作室活动搬上“云端”,参与人数没了限制,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普通老师有机会得到名师一对一指点,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名师和学员之间隔着屏幕,交流效果存疑,工作室真的能有效开展工作吗?

  名师网络工作室,完全抛弃了线下教研活动吗?

  事实上,名师网络工作室并非完全抛弃线下活动。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2019年开展的研修活动中,线上活动占38%,线下活动占24.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占37.7%。

  “我们虽然叫‘名师网络工作室’,但决不排斥线下活动。我们要求各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利用‘浙江名师网’这个平台,把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沈清说。

  据介绍,一次“线上—线下—线上”模式的研修活动可分为3步:第一步,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上传活动说明和理论文章,学员们提前准备;第二步,主持人与现场学员一起交流,重点是线上表达不够直观的内容,例如观摩课;第三步,线下讨论不够充分的内容,还可以在线上继续展开。

  当线上活动不再只是锦上添花,当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紧密融合,一批善于应用新技术的“后浪”涌现出来。其中,当属嘉兴市当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张勇的经历最具故事性。

  2008年,因所在学校的高中部取消,教历史的张勇随之“赋闲”。转折发生在2015年,张勇加入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担任工作室主页的技术总监。一节《瑰丽的夏宫》公开课,张勇用3D电子地图展示了立体直观的颐和园,突破了传统教学“知识点零碎”的难点,让他在嘉兴历史教学领域“一战成名”。如今,张勇已经由“管网页的张工”,成长为引领一批青年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张老师”。

  评价体系敢不敢对名师“开刀”?

  记者调查发现,长期以来,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一直制约着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桑国元坦言:“有的名师已经远离教学一线,只是挂牌收徒,工作室没有什么实质性活动。可到了年底考核,大家把材料一交,‘用心做事’的团队和‘挂牌收徒’的团队都是合格,很容易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浙江的评价考核,真敢对名师“开刀”?

  浙江真的敢。2019年,该省培育266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有48个未通过年度考核,通过率八成。

  据介绍,浙江主要从5个方面考核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情况:搭建“1+10+100+N”团队、每年组织至少10次教研活动、建设一系列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名师送教活动以及自选项目。“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摆在那里,某个工作室如果没有足够的教研活动,没有扎实的团队成果,就算主持人的名气再大,也不会通过考核。”莫世荣说。

  尽管明确了评价标准,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工作室活动存在很大差异,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三头六臂,能考核得过来吗?

  “专业的事,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沈清表示,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教育技术中心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面向高校招标,引入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3所高校的专业团队,分别承担建设义务教育(含学前教育)阶段名师工作站、普高段名师工作站、职高段名师工作站。3个名师工作站不仅主持考核评估,还负责“浙江名师网”的信息审核,定期组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和组团送教。

  除了高标准、专业化的年度考核,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过程性评价也是浙江名师网络工作室组织管理的一大特色。打开“浙江名师网”,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名师工作室的排行榜——谁的教研活动多,谁的课程资源多,谁的成员参与积极,一目了然。

  位于排行榜榜首的,是小学美术特级教师章献明工作室。谈及“独占鳌头”的“秘诀”,他笑着说:“这还要归功于整个工作室核心团队,他们会关注工作室哪些板块比较受学员欢迎,其他工作室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取长补短。老师们进入工作室主页,一定不会空手而归,人气自然就高。”

       “我们希望能透过数据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本身的东西。”浙江省普高段名师工作站站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阮高峰表示,既要利用数据,又不能“唯数据”,名师工作站每年都会组织实地调研,结合排行榜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估工作室成员培养成效,并据此差异化发放年度奖励经费。

  “在这种考核激励机制中,领先的工作室有动力,中间的工作室有对标,落后的工作室有压力。主持人和核心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不单是钱的问题,更关乎整个团队的荣誉,不能拖团队后腿呀!”浙江省义务教育(含学前教育)段名师工作站站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童富勇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09-16  第03版:新闻·要闻)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