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影视化改编让严肃文学走近时代生活
日期: 2021-04-09 作者: 供稿单位: 文艺评论频道

       近日,电视剧《人世间》宣传海报和主创阵容在官方微博一经发布,就引发文艺评论界和观众对“时代主旋律”的爆款预期。《人世间》根据第十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该剧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从剧本到摄影、美术,汇集了金牌制作班底,加之出品方联手打造的加持,不得不让人对这次严肃文学“重返”影视改编充满期待。

  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聚焦于农民的身份变迁相似,梁晓声的《人世间》着眼于北方城市工人的命运转轨,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无怪乎有媒体称其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素朴、真诚而饱含悲悯之心的作品”。

  事实上,文学(小说)改编在全世界都是普遍性的影视创作手法。在互联网条件下,基于对用户规模的考量,将其转化为影视剧的核心受众,当前影视市场上流通的多是由网络IP改编的剧集。然而,观众对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并不陌生,近十年来涌现的为人熟知的作品就有《推拿》《听风者》《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据不完全统计,以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蓝本改编的影视剧有二十余部。

  严肃文学即当代的“严雅纯”小说,因其描绘了贴近现实的生活,塑造了日常平凡中的人物,表现充满生活情趣的人际关系,拥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与影视剧故事化、世俗化的美学追求相契合,被影视化改编市场所看好。随着《山海情》《觉醒年代》等“新主流影视剧”席卷荧屏,在豆瓣上频刷高分,创下一波又一波收视热潮,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正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主流。在这一市场氛围的刺激下,改编承载着主流文化宣教功能且被文学界和读者认可的文学作品,寻求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诉求和知识分子价值追求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影视文艺工作者在体制与市场双向结构之下的自觉选择。

  小说和影视剧的出发点都在于让人“看见”,但是被“看见”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前者依凭文字、联想,得以构筑一个想象的世界,是间接的艺术欣赏活动;后者借由影像、声画的不同组合,大脑的无意识情绪处理,模仿现实的物理世界形成感知,是直接的艺术感觉体验。从时空向度看,小说是时间艺术,可历时无限延长;影视剧是空间艺术,时间有限、空间封闭。从媒介角度看,从小说到影视剧的改编,意味着两种表意媒介之间不同叙事载体的转换,核心指涉的是时间向空间的叙事转换。由此,镜头成为嫁接两者的桥梁。

  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其技术难点在于空间叙事。通过布景、道具、服装的场景铺陈,运用镜头刻画人物或事件细节,形成极富纵深感的空间画面,镜头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叙事的感知空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开场,一分钟内切换大远景、全景、远景等5个镜头,确立沉稳舒缓的叙事基调,并辅以音乐和旁白,使人产生强烈的时代认同;通过近景别镜头捕捉人物表情、动作等细节,以影像外化的方式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同时,改编不仅意味着艺术媒介形态上的变化,还要有文化和美学上的过滤和调整。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改编时往往遵循一定的叙事逻辑和传播逻辑,即在逼真地还原原著细节的同时,也可通过增删细节、重置人设等方式,进行影视艺术的审美化处理。比如,电视剧《白鹿原》修改了故事背景,弱化表现白鹿原规模、行政级别,删除了种植鸦片等情节。在人物设定上,电视剧优化了白嘉轩的人物形象,从性格坚毅的、称职的族长变身为国为民、品德高尚的党外人士;将小说中二子白孝武和三子白孝义两人的性格合二为一,塑造了自私、狭隘的白孝文形象;而贪婪、好色、胆小怕事的地主鹿子霖在剧中经由何冰的演绎,变成了一个可恨、可怜、可爱的人物,成为全剧的一大亮点。

  从市场的角度看,现在影视业态的年龄分层结构是投资决策人五六十岁,创作者介于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消费者则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之严肃文学叙事往往具有宏阔的社会变迁背景,将个体命运沉浮置于历史脉络中予以审视。这种与当下生活带有距离的叙事如何引发年轻观众的共情,是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需要突破的难题。《人世间》描写城市底层工人的命运,叙事穿行于时代标志性的节点事件之间,从知青上山下山到支援三线建设,从恢复高考到出国、下海潮,从国企改革到个体经营……这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建设史、改革史对当下的90、00后而言,其实相对陌生。所谓主旋律年代剧要“接地气”,即在于走近年轻观众。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是在影视生产端与接受端之间有效衔接代际之间的叙事范式和审美趣味。

  事实上,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背后都深埋着观众的情感价值,是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情感寄托。改编后的影视剧之所以震颤人的心灵,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恰恰在于被时间净化了的情感联结。一个神话故事远比一个概念或定理更快更强地打动人,在于讲述中的故事无法被反驳、被证伪,它激活了一种真诚的情感氛围,给人带来感同身受的迁移体验。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我们都是在体会角色的过程中看自己。情感的通约性是弥合代际之间审美差异的一剂良方。严肃文学改编的年代剧通过价值内核的表达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将故事的烟火气、人情味舒展开来,让历史走近时代生活,自然可以俘获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作者:张凯滨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