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开题
日期: 2021-04-26 作者: 供稿单位: 人文学院

423浙江师范大学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语言视域中汉语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浙师大副校长张根福出席会议。该项目由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任首席专家,本次报告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张根福充分肯定了人文学院的科研实力,感谢学院为学校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他指出,傅惠钧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基础研究,与当代科学研究由分析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一致;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修辞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本项目的成功获批,同时也体现了学科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张根福希望该项目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带动团队建设保持和发展学校在基础学科研究中的特色和优势,并不断向基础教育辐射。


该课题专家组由复旦大学原语法修辞研究室主任宗廷虎教授北京大学原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蒋绍愚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杨荣祥教授福建师大文学院谭学纯教授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教授等组成专家组囊括修辞、词汇、语法和语言理论等不同研究领域。



傅惠钧代表总课题作开题报告,课题由修辞学本体及修辞与词汇、语法互动三大板块六个子课题组成傅惠钧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以及“大语言视域的汉语修辞学”方面对课题全面而简要的阐述傅惠钧指出,在大语言视域中,修辞与词汇、语法的互动具有本质性,只有打通语言和言语、内部和外部、共时和历时,走出传统的“小语言”研究,方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整体规律。


浙师大人文学院殷晓杰教授代表子课题作开题报告。她从汉语修辞与词汇互动研究”“汉语修辞与语法的互动研究”“汉语辞格词汇化研究”“汉语修辞与词的功能演变研究”“汉语修辞与构式演变研究”等方面,分别就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与思路等作陈述汇报中,她特别强调各互动板块,除了基本描写之外,将更注重动因、路径、过程、类型、机制等的挖掘与探究。


评审专家就课题的设计给予了积极、充分的肯定。蒋绍愚教授认为,汉语语言学以往在各分支之间联系得不够,本课题在这一薄弱环节着力,“必将推动研究的深入”。宗廷虎教授认为本课题“气魄宏伟、目标明确、布局缜密”,其核心观点是“对陈望道学术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杨荣祥教授指出,“这是把修辞和汉语词汇语法史联系起来的第一个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希望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谭学纯教授则用“格局大、工程大、期待大”来概括他听了开题报告的感受,并称会持续追踪、关注本项目的研究进展。


各位专家还就课题设计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蒋绍愚的书面意见中对有关“构式”的子课题范围限定提出了看法,认为名称中不宜用“语法”对“构式”加以限制,可集中研究那些与修辞有密切关系的构式。宗廷虎从自己研究辞格审美史的经验出发,提出“要高度重视材料”“借鉴国外理论要立足汉语”“重视语言外部关系”等建议谭学纯则进一步强调外部关系,认为在“大语言”基础上还应有巴赫金的“超语言”意识;他认为修辞词汇语法的互动说“求同”更要“求异”还要重视互动的路径尤其是可逆性路径的探究。汪维辉则从处理好深度与广度关系的角度提出如何分配力度问题,认为不一定大而全,但要追求新而深;同时强调修辞在语言学中的地位要实事求是地定位,把握好度;他还就语言表述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提出希望。张美兰建议材料的获取考虑地域性民族性,并希望确定共时与历时材料获取的大致框架;她呼应了谭学纯“求同”还需“求异”的主张,认为要在不同对象的不同路径上着力。杨荣祥提出了子课题之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交叉、修辞的作用,以及互动的平等性等问题。



科研院、人文学院负责人,来自北大、浙大、复旦、社科院、烟大、首师大和本校等的本课题组成员20余人,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编辑: 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