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李熹平教授团队在增材制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日期: 2022-10-15 作者: 供稿单位: 工学院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李熹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工程技术领域顶级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SCI一区, IF 11.6)与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一区, IF=9.9)上连续发表多篇关于高性能工程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的研究论文:“Effect of annealing and carbon nanotube infill on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polyether-ether-ketone nanocomposites via 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 (Addit. Manuf., 2022, 103188)High strength carbon-fiber reinforced polyamide 6 composites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by screw-based extrusion (Compos. Sci. Technol., 2022, 229, 109707)”“Reactive graphene as highly efficient compatibilizer for cocontinuous poly (lactic acid)/poly(ε-caprolactone) blends toward robust biodegradable nanocomposites (Compos. Sci. Technol., 2022, 221, 109326)”。


课题组胡仲略博士、汪斌副教授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李熹平教授、中国商飞增材制造中心Zhang Jiazhen教授为通讯作者,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经费支持。


3D打印也称增材制造,是智能制造技术的一种形式。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增材制造”作为规划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工程院也3D打印及其材料列为了“前沿新材料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研究团队围绕碳纤维增强工程材料的3D打印装备、材料、工艺展开了全面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在对复合材料3D打印过程中微观界面结构、高分子链运动、结晶等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一种基于颗粒的螺杆挤出式3D打印(Pe-3DP)装备,并开发了与设备匹配的高性能工程材料,实现了碳纤维增强尼龙(PA-CF)、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PEEK-CF)等工程部件的高强度成形,有望在航空航天、交通车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以塑代钢”、结构减重,降低能源消耗。 

  



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制造行业的广泛好评,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潜力。后期课题组将围绕该技术持续进行科学机理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实现创新,推动3D打印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课题组所在的“复合材料设计与智能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在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与推动下,2021年研究中心签约横向经费近900万,李熹平教授团队的“异质复合结构一体化成型技术”在浙江省科技大市场以科技成果拍卖的方式,实现单项成果转化130万元。

 

编辑: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