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声乐符合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则和音乐表演的一般原则,而声乐唱词也同样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则,与文学绘画等作品相比,声乐艺术的表达更加立体与多维,换言之,文学、美术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元化的,文学作者或画家创作文字或者色彩结构,然后将其展示给读者或者观众欣赏。但是声乐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声乐演唱是在作曲家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唱词含义与发声需要进行二度创作的。歌手的声音在文学语言中既是音乐的声音,又是语言的声音;歌声是声乐表演的形式,语言的声音是表演的内容。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来说,虽然许多乐谱已经无从考证,唱词却流传千古,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古时的音乐形态与旋律曲调虽然不可一一复原,但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都被唱词所记录。从辽宋到清末时期,大众偏好抒情性内容,因此说唱和戏曲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唱词使声乐艺术同时具有音乐性与文学性,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是用音乐表达唱词中的情感,“言之不足而歌之”足以证明歌唱是语言表达的更高形式,而唱词是歌者塑造声音、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据。
唱词正音训练的作用
声乐是一种将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歌手用它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形成音乐形象,音乐通过文字变得更有吸引力。声乐表演艺术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歌唱中的语言与人们通常用于互动的语言不同,是音乐性的和形象性的。想要唱好中国作品,先要解决唱词语言问题,我们需要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发展歌唱语言训练,特别是中文普通话的歌唱正音训练,这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声乐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的歌唱语言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内涵,表达作品的思想脉络,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声乐演唱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中文具有生动的音乐性,不同的声韵调在音乐中随着节奏流转,显示其独特的音乐线条。唱词正音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歌者对唱词语言在音乐中的感知,增加音乐表达中的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第三,它赋予歌声更强的技术性。对于唱词正音的训练可以缓和字声关系在演唱中的矛盾,在提高唱词准确度与清晰度的同时,展现歌者优美的声线。
唱词正音训练的重点
识正声,辨乡音。正音训练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歌者掌握和识别标准语的能力。汉语以北京官话为标准,但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标准音,如江浙话是以苏州音为标准音的,湖南话则是以长沙音为标准音。中国地域广袤方言众多,有八十多种彼此不能交流的民族语言,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歌剧等艺术体裁都采用通用汉语的标准发音,所以唱词正音的第一步是正确分辨“正音”与“乡音”之间的差别。唱“正声”的技术难度在于克服“母语”(方言)的负迁移。汉语方言体系繁杂,从元音、辅音到声调,都与通用汉语相距甚远,唱词正音主要的目的就是克服方言的发音习惯,建立正确的“歌唱正声”意识。
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唱词正音的教学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声母即字头,决定了歌者演唱作品时的清晰度,想要在歌唱中达到声母清晰有力,就要了解语系中的所有声母的构音方式,即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在不同音高、不同节奏型中,声母的发声方式会有细微的变化,尤其是由清辅音构成的声母,在实际演唱中存在着“损耗”现象,要使唱词更加清晰,就需要歌者根据作品的旋律走向以及字声的平衡程度做出调整。戏曲中的“十三道大辙”是用来训练戏曲韵腔的,它将韵母按照一定规律分门别类,配以合适的戏曲唱段,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在声乐作品中,一个单音节汉字会被旋律节奏以各种方式拉伸和切割,所以,韵母中各音素在音乐进行中的占比并不相等。在当代声乐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像“十三辙”一样的“韵书”来指导歌唱实践。汉语也叫声调语言,与英语、意大利语等非声调语言相比,汉语声调是“音位负担”很重的辨音音素,同样的声韵加上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语音的含义。唱词正音中的声调教学,可以科学修正歌唱中的“倒字”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符号标注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可视化手段,可以描写唱腔的形态,以便学习者充分理解与灵活演唱不同风格的唱词。
唱词正音的训练
唱词正音训练的基本要求。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唱词相关的语音知识,并了解唱词中不同音素的特点及发音规律,正确处理“字正腔圆”的辩证关系,才能把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来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步是提供系统的正音指导,让学生通过练习字声组合,提高唇齿舌牙喉在歌唱中的灵活性,达到“腔圆字正”;其次,教授学生科学的嗓音知识,借助3D模型等教学工具,使其全面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并通过歌唱实践,学习操控“身体”这个用于歌唱的“大乐器”,达到操控声音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训练期间,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线特点,挖掘风格优势,找到舒适的音域,形成个性鲜明,有特点的声音,同时,在歌唱实践中训练学生识别与处理各种字声矛盾,达到唱词正音的目的。
对于唱词构成元素的深度认知。元音是定义音节的重要元素,在传统声乐训练中,老师通常都会从元音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元音是浊声声源,也叫声带音,是声源中最响亮的,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声乐中的“传声”与“达意”都需要声带振动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声带音(元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辅音与元音最大的区别,就是元音在发声时气流不受阻碍,辅音在发声时气流需要受到阻碍,所以“阻碍”是声乐中辅音训练的关键词,完成一个辅音,需要清楚地知道该辅音“被阻碍”的时间(长短)、地点(具体位置)与方式(调音器形态)。
声韵相拼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构成方式,其中声母只会出现辅音音素,而辅音音素无法脱离元音音素独立存在,所以,声母是无法脱离韵母独立存在的。声母会影响唱词字音的“字头”,歌者对于声母发声音素的认知与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字头从而影响唱词的清晰度。声母中只会包含辅音音素,所以声母的构音环境相对简单。韵母就不同了,一个韵母中会同时包含辅音音素、元音音素和半元音音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韵头、韵腹和韵尾。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单韵母七个,复韵母三十个。
中国声乐作品唱词正音中的“调”,笔者将之分为:字调、音调与声调。作曲家根据字调(歌词)谱写音调(旋律),以达到“音韵协畅”,演唱者再根据字调(唱词)与音调(歌谱)唱出两相结合的歌声。
开展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声乐演唱评价中对于唱词的判断,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维度与标准。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说,语言学的科学性表现得比较突出。语言学涉及的范围很广,拥有众多分支学科,语音学就是其中之一,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换句话说,语音学是一门非常客观,讲究符号与数据的实践学科。而声乐是一门相对主观的学科,声乐与语音学的结合,可以弥补声乐学科在客观标准上的不足。音韵学与语音学密切相关。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因此,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同样不能想象,一个不懂汉语音韵的人能把中国声乐作品唱好。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研究声乐唱词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民族性,离不开声乐与语音学、音韵学的学科交融。
音素、音节和音位,都是语言学科内的基础概念,将之应用到声乐艺术的研究中,可以促进学科融合,带来更多的研究方向与灵感,同时,也可以拓宽声乐学科基础概念的范围。所以,在声乐唱词研究中,如果我们说元音、辅音,那就是语音学的范畴,如果我们说声、韵、调,那就是音韵学的范畴,如果我们讨论演唱的清晰度与可识别度,就涉及音系学的范畴。将这些学科中的规则与标准放入声乐学科的环境中,便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歌唱现象进行元素解析,展现出更加清晰的面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声乐唱词的客观评价标准。
声乐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更多的“科学”元素作为学科支撑,对于中国声乐唱词正音的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中国声乐唱词正音的理念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可以建立中国声乐艺术歌唱评价中“传声”“达意”的一系列标准,辅以符号标注,将中国声乐艺术中的主观评价转换为拥有明确客观标准的综合评价,使“声乐”这门看不见的艺术浮现出更加清晰的轮廓,以增强声乐学科的科学性,提升歌唱评价的客观性,丰富学科建设的理论内涵。
作者:李伟彤,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声乐语音学视域下中国声乐作品唱词正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7)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