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授牌暨金华市与省社科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
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授牌暨金华市与省社科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张柏钰 摄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浙师大党委书记蒋云良,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豪,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名义,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负责人,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市社科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学者代表等出席活动。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主持。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讲话。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郭华巍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赋能地方开放的重要智库支撑。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应当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和理论体系领域走在前列、做出示范。针对此次新授牌的20家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郭华巍提出四点希望:立足“国之大者”,提升研究的战略性;强化学科融合,增强专业性;推动协同合作,形成聚合性;聚焦服务发展,提升实效性。郭华巍表示,金华市与省社科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机制化联动”。双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支持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洲研究高地,形成区域国别研究的“金华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国别研究贡献经验。
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豪讲话。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陈豪指出,金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扎实的对非合作基础和独特优势。省社科联与金华市达成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战略合作,是浙江通过省市联动深化对非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金华将以此为契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加强中非合作发展研究,持续推进中非经贸与文化交流,全力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合作典范。希望浙江师范大学继续发挥对非研究桥头堡作用,立足自身优势,锚定主攻方向,加强校地合作,对标区域国别一流学科和国家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力度,为金华为浙江乃至全国对非交流合作贡献更多力量。
浙师大党委书记蒋云良讲话。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蒋云良代表浙师大向浙江省社科联、金华市委市政府等部门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浙师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学校在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特色优势和创新模式。蒋云良指出,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在浙师授牌,金华市与省社科联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工作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既是对学校非洲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将推动浙江省区域国别研究迈入协同集成、聚力赋能的新阶段。浙师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区域国别学科基础、提升智库服务效能、拓展国际交流深度,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领导为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授牌。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张柏钰 摄
与会领导为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授牌。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张柏钰 摄
与会领导为20家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授牌。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孙楚欣 摄
金华市与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孙楚欣 摄
与会人员共同见证金华市与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随后,还举行了浙江省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执行院长柳树主持了研讨会。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步讲话。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步作题为《以扎实的对非洲研究 共谋浙江省地协同发展》的主旨报告。
徐步高度评价浙江 “敢为人先” 的开拓精神,肯定其率先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体建设,为全国提供范本。他深刻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引发了西方社会的焦虑,进而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遏制围堵政策,全球南方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应当主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四大全球倡议”的核心要义为根本遵循,为全球南方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上,他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为典型案例,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六条经验”——紧扣国家大政方针、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扎根地方发展、坚持实地田野调研、深化中外民心联结、秉持长期深耕理念。
同时,针对当前全国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的态势,徐步进一步提出“五要五不要”的建议。“五要”为要深入领会中央政策精神、要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要充分立足高校学科优势、要科学找准研究核心方向、要精心策划早期标志性成果;“五不要” 为勿忽视政策理论学习、勿盲目扩大研究摊子、勿急于举办大型会议、勿匆忙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勿降低人才选拔与培养标准。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刘鸿武讲话。
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刘鸿武作题为《区域国别学建设前沿:问题-实践-理论三部曲》的主旨报告。
刘鸿武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问题-实践-理论” 的循环路径。他指出,解决现实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落点,区域国别研究要在实践中回答“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引领学科创新突破”两大命题,以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导向,着力于解决实践领域的复杂问题,积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
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性”与“实践性”,刘鸿武结合其30多年深耕非洲研究以及18年建设非洲研究院的亲身经历,进一步阐述了“两头落地、中间挑起”的区域国别建设范式的内涵,所谓“两头”,一头要落地于中国的现实发展需求,一头要落地对象国及其当地产业应用场景,学者与智库作为“连接扁担”,以知识、思想与平台推动双向合作。
结合“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和“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两份重要共识的发布,刘鸿武强调区域国别研究需“深入、进入、潜入、融入”对象国,能够将中国的倡议和发展理念转化为全球南方的共识,实现从知识生产到政策转化、从国内合作到国际传播的全链条,真正实现学术价值与国家战略需求、全球治理创新的深度对接。
浙江大学法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屈文生和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中亚研究院院长郑亚莉作为浙江省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代表先后发言,围绕研究实践中的目标与建设方向展开分享。他们表示,此次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是崭新的起点,各研究中心应致力于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时,将进一步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国际机构的联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讲话。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作总结讲话。针对省内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范钧明确提出智库发展需重点厘清并妥善处理 “十大关系”,为中心建设划定方向与路径。具体包括,学科与智库的支撑与区分关系,人文向社科的转向与交叉关系,历史研究与当代需求的平衡关系,静态对象研究与动态交互研究的侧重关系,区域、国别与全球的研究颗粒度适配关系,政府与企业的服务边界与资源联动关系,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的互补关系,浙江本土与全国视野的衔接关系,研究成果与国际传播的融合关系,学术研究与学术科普的主次关系等。
范钧的讲话既从顶层设计层面确立了浙江省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的理念内核与方向坐标,又从基层实操层面提供了问题解决的路径与方法,形成 “理念、思路、定位、实践”的完整指引体系,为全省各中心规避建设误区、聚焦核心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认真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行动指引,旨在汇聚全省各界智慧,共商浙江省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的发展大计,引导浙江省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立足浙江“重要窗口”定位,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打造“走在前列、研在实处”标杆,形成一批具有浙江标识度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浙江动能。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