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多功能框架材料学术会议在浙师大举行
日期: 2025-11-17 作者: 供稿单位: 融媒体中心

11月14日至16日,国际多功能框架材料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行政中心报告厅举行,欧洲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浙江师范大学多功能框架材料研究院院长陈邦林,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Zaworotko,欧洲科学院院士林文斌,欧洲科学院院士徐强,欧洲科学院院士郎建平,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Guillaume Maurin,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金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钢出席会议开幕式。


国际多功能框架材料学术会议。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张建珍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浙师大的办学情况。她指出,学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多功能框架材料领域持续攻关,在催化、吸附、能源转化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她强调,本次会议以“新型多功能框架材料”为主题,聚焦材料设计与合成、前沿应用、产业化路径等重要议题,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期望本次会议推动该领域在基础研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陈钢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全体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金华市经济发展、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情况。他指出,金华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全国唯一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不仅在民营经济块状的发展活力充沛,同时全力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并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期望与会成员借助本次会议碰撞出智慧火花,催生更多合作契机。


陈邦林结合自身求学与科研经历,回顾了多功能框架材料领域的发展历程。他从国际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出发,描绘了该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他指出,近年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他鼓励青年学者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和成果突破。


Michael Zaworotko作了题为《晶体工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会报告,系统梳理了晶体工程领域三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并展望了其未来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自1988年晶体结构预测难题被提出以来,晶体工程逐步发展出模块化设计理念,推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从结构可控到功能化设计的跨越。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超微孔吸附剂的开发,聚焦大气水收集(AWH)等关键课题,开发出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的“再生优化吸附剂(ROS/ROC)”,能够在极低湿度下实现快速、可逆的水捕获与释放,为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尽管晶体工程已在材料设计与应用上取得系列突破,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成本控制、绿色合成工艺及复杂系统建模等多重挑战。他呼吁全球学界加强合作,推动该技术早日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林文斌作了题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大会报告。他系统阐述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他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MOF材料在人工光合作用、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及地球富集金属催化中的突破性进展,其中MOZ-4材料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甲烷的高效转化,选择性超过99%。在人类健康领域,林文斌分享了纳米级MOF材料在癌症治疗中的前沿应用,包括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nMOF放射增敏剂RiMO-301,该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信号。他还介绍了基于MOF材料的癌症疫苗新策略,通过模块化设计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林文斌强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因其可调控的结构与功能,在解决能源环境挑战和重大医学难题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最后,他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呼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


徐强作了题为《网状结构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与能源中的应用研究》的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催化材料设计合成方面的系列创新成果。他重点阐述了三个研究方向:首先,他分享了利用封装策略制备高分散、抗团聚纳米催化剂的多种方法,通过空间限域与表面修饰实现了金属颗粒在孔道内的精准负载,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并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性能。其次,他详细介绍了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或模板,衍生制备多种碳基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该类材料在电催化、超级电容器及锌空电池等领域表现出卓越的性能。最后,他提出了“半暴露”催化位点的新概念,通过部分去除配体,在保持金属中心稳定性的同时最大化其可及性,从而在低温一氧化碳氧化等反应中实现了超高催化活性。


陈邦林作了题为《多功能框架材料探索之旅》的大会报告,系统回顾了其团队在金属有机框架气体分离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与应用探索。他重点阐述了MOF材料和HOF材料在烃类、二氧化碳、氢气等关键气体分离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准调控孔道结构与表面化学环境,其团队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分离材料,其中部分材料实现了烯烃/烷烃的高效“反向分离”,显著提升了工艺经济性。他特别介绍了一种基于廉价易得原料合成的刚性MOF材料,该材料兼具优异稳定性与高分离选择性,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此外,他还分享了团队提出的“双功能”吸附机制等创新概念,为理解分离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陈邦林还展望了MOF材料在药物控释等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理念。


在随后的议程中,五个分会场论坛分别围绕吸附分离框架材料、光电框架材料、框架材料交叉等主题,开展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国际多功能框架材料学术会议。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章克锐 摄


本次学术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多功能框架材料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共同主办。会议共吸引了包括近百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3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浙师大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编辑:武艳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