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的间距”学术对话在浙师大举办
日期: 2025-11-17 作者: 供稿单位: 人文高等研究院

11月14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处承办的“读者与作者的间距:当代学术传播中的对话与理解”学术研讨会在浙师大开幕。浙师大副校长张建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世界哲学》编辑部负责人马寅卯,国家级领军人才、浙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姚新中出席会议并致辞。浙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冯昊青教授主持。


“读者与作者的间距:当代学术传播中的对话与理解”学术研讨会。图片来源 人文高等研究院


张建珍指出,深入探讨“读者与作者的间距”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她强调,健康的学术生态有赖于作者与读者之间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循环,当前学术传播中存在的理解鸿沟,正是优化知识生产模式、提升学术创新质量的关键切入点。她表示,浙师大始终致力于为促成此类高水平、前沿性的学术对话提供平台,期待本次会议能够凝聚共识,为推动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


马寅卯从学术期刊负责人的视角,以《世界哲学》为例,阐述了期刊在连接读者与作者、弥合认知间距中的独特功能。他指出,期刊的核心使命在于促成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引导学者不仅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为谁写”以及“如何被理解”。


姚新中从文明互鉴与学术未来的宏观视角提出,在全球化与跨文明对话背景下,“读者”与“作者”的概念已超越单一文化语境,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国学者在从事学术创作时,不仅要面对本土学术同行,更潜在地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四场深度研讨。首场讨论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浙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万俊人主持,《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编,复旦大学特聘讲席教授黄勇以“刊物引领学术还是学术引领刊物”这一经典悖论开场,引发了在场学者的深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遗产》主编王莹以“中外文明互鉴视域下的古典学与中国学”为题,在中外文明互鉴的宏大视野下,重新审视了“古典学”与“中国学”的定位,指出古典学与中国学的根本使命不在于消除间距,而在于让间距两端的智慧得以相互照亮;《学术月刊》总编辑钱运春研究员以“让学术走出深闺服务大众的几点思考”为题,指出当前学术界期刊量、阅读量下降、学术圈越来越小的困境,亟待加强学术普及,扩大研究主体,把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观点传向大众;《文史哲》副主编,副教授李扬眉以“打造一个怎样的思想学术时空?”为题,探讨了作者-编者-读者三位一体格局,从反思性、民间、个体三个维度,分析了在自媒体时代,亲自阅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世界哲学》编辑部负责⼈马寅卯以“‘世界哲学’与《世界哲学》”为题,巧妙地区分了作为理想和方法的“世界哲学”与作为实体和平台的《世界哲学》期刊;《江海学刊》社长、主编赵涛以“历史·现实与未来:⼀个编辑的观察与思考”为题,主张中国学术应从基于历史的“反思”转向面向未来的“预警”,以开放性思维构建原创知识体系,以应对内部压力与全球格局。《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以“读者—作者共同体:视差、分歧及弥合”为主题,指出作者与读者间存在语言、价值与范式的多重隔阂,倡导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来融合角色,以应对技术变革并弥合传播鸿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以“思与识:穿透读者与作者的间距”为题,强调学者需将时代之问内化为切肤之痛,以反思性与批判性为立场,做到既“顺势而为”又“应时而动”,从而确立学术的思想使命。


下午的会议研讨聚焦于学术期刊、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等具体实践层面。首场讨论由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锟教授主持。《社会学研究》副主任,副研究员向静林以“搭建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平台:《社会学研究》的探索”为题,阐述了搭建读者与作者交流平台的具体路径;《道德与文明》主编,研究员杨义芹以“新时代伦理学⾃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个问题”为题,分析了当代伦理学的流行趋势,指出学者在研究建构伦理学的变化时,应顺应反映这些变化,反映社会转型,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齐鲁学刊》主编,教授赵昆以“‘问题’与‘对话’——兼议三个相关研究主题”为题,将期刊和作者比喻成观众和演员的关系,认为好文章的共识,是具有“对话”意识和“问题”意识,应在“问题”与“对话”中弥合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认知鸿沟。


随后,由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杰出教授彭传华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精神文明导刊》编辑孙红以“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为题,从发展历程,应用架构,发展战略三个方面介绍了书报资料中心的业务架构;《哲学动态》编辑王惠民以“意识、宗教、天理”为题,对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自然科学的研究正不自觉地向伦理领域渗透与拓展;《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兼职编辑王博以“‘张⼒’视域下的‘间距’”为题,从创作动机的分层、文本形态的分层、传播路径的分层叙述观点,将其阐释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动态平衡关系。《世界经济》编辑王徽以“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困境与思考:作者、审稿⼈与编辑部的三⽅‘博弈’”为题,剖析了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数理模型和计量方法的应用成为经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理性反思了匿名审稿的困境,以及自身摆脱困境的几种尝试,极具启发意义。浙江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唐恒钧指出,一个完整的学术成果需经历“生产、表达、传播”三个不同阶段,并呼吁学者应同步具备三种意识:坚守创新的“作者意识”、预判审稿的“评审意识”以及考虑接受的“读者意识”,以此系统性地弥合学术交流中的鸿沟。


研讨结束后,赵汀阳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弥合读者与作者的间距是一项需要学者、期刊和出版机构共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这既要求学者超越封闭的书斋研究,树立自觉的共同体意识与传播意识;也要求期刊积极扮演对话组织者的角色,而非仅作为论文筛选器;更需要整个学术生态在理念、实践与制度层面协同优化,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开放、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学术空间。


本次研讨会从理论层面厘清了“读者与作者间距”问题的复杂性与必然性,并从学术实践、期刊运营与制度设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弥合路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构建健康、开放、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需要作者、读者、编者以及出版机构共同努力,打破交流壁垒,深化实质对话,从而推动中国学术在自我超越中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创新。


合影。图片来源 人文高等研究院


浙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近20位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享有顶级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各大学术期刊主编、著名专家学者,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近100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编辑:武艳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