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剧社:“地气”立其本,“灵气”传其神,“生气”助其飞
日期: 2017-08-17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阿西剧社:三年内两捧“金刺猬”,皆因有“三气”——
 “地气”立其本,“灵气”传其神,“生气”助其飞


  一批批忠实的阿西迷、一代代才华横溢的阿西人、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的阿西剧社,创造了我校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阿西传奇能否复制?如何复制?这是师大200多个校、院社团更好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重大课题。让我们透过本文,找寻阿西经验、阿西模式、阿西气场、阿西精神的路径。


  34年前,“师院文工团话剧组”在风雨中蹒跚起步;34年里,他们一直在摸爬滚打中坚守、奉献、成长;34年后,蓦然回首寻道“阿西”,才发现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小剧组已头顶无数光环,成为师大校园文化的领跑者。


  2009年,阿西剧社凭借《沧海月明》在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摘得最高荣誉“金刺猬奖”,时隔两年,《再见,彼得潘》又一次捧回此奖。在美剧韩剧风行校园、话剧逐渐沦落为“小众艺术”的今天,阿西话剧的磁力“根”在何处?“源”自何方?他们究竟有何魅力,能在三年内两捧“金刺猬”?他们靠什么赢得评委的青睐、使评委对其话剧“情有独钟”?


        吸地气:扎根现实,善于反思,传塑阿西精神


  “阿西一直在讲自己的故事,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讲故事够了吗?不够,还要加上阿西人的思考。”为阿西“写来”两只“金刺猬”的金牌编剧李维肖说,阿西剧社成立以来,从未停止探索和思考的步伐,剧目无论是模仿、改编还是原创都扎根于现实生活。


  两年前的《沧海月明》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探讨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爱的不对称。那时的李维肖正读大三,她经历、目睹着同龄人对爱和责任的缺失。一年后,成为毕业生的李维肖有了压力和迷茫,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她创作了《再见,彼得潘》,和我们分享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让青少年朋友明白“长大很辛苦,但很有价值”。


  正是这种对现实和生活的直言写意,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内省,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阿西的谦虚、诚恳与热情,“赚取了他们一晚的眼泪”,也让大戏节组委会给予了阿西高度评价:“刺人容易刺己难。这群大学生让我们相信,我们为‘金刺猬’设定的目标,是那么近在咫尺:那就是——用保存在内心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去刺破现实中一道道的樊篱。”


  阿西人除了扎根现实,还在传承并塑造“阿西精神”。三十多年来,阿西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他们对话剧始终不渝的爱和追求却从未改变。正是阿西人这种探索、奉献和奋斗,才从阿西走出了一大批戏剧影视界的重量级人才,无数光环与荣耀才纷至沓来。


        聚灵气:想象源泉涌出无限创造力和感染力


  “戏剧需要想像力,拥有它的是谁?是年轻人,是大学生们。”实验戏剧的翘楚孟京辉对大学生们的创作和探索给予了肯定。一个好的剧目,创作和演出光有“地气”是不够的,还要有“灵气”。


  早在1977年第一代阿西人身上,“灵气”就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那时因为条件有限,舞台、灯光、道具、音效被戏称为“自动化”——自己动手做。老阿西人、现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著名节目主持人阿宝说,他就在那时学会了“用家用四喇叭录音机录制广播剧”。有时为要火车鸣笛声效,剧团成员拎着录音机跟着火车跑;为了要不同的水声,就拎着录音机在水龙头旁,不断地拧紧拧松……今天的阿西继承并发扬了老“阿西人”的“灵气”,他们乐学善思,有时一块幕布就能成为六个剧目的“道具”。


  在创作上,阿西人也依然延续着他们的“灵气”。无论是被大戏节评委称“富有想像力”的《沧海月明》,还是贴上魔幻穿越标签的《再见,彼得潘》,他们都用心地包装上“想像力”。“校园先锋剧不仅要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想像力也是其致胜法宝,想像力彰显其创造力,提升其感染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周瑞法教授说,阿西的可贵之处就是深入校园生活,把握校园生活的精髓,在有形的源泉里慢慢地超越具象。因为他们“不专业”,使其少却了一般专业人士的框框,使创造的思维如天马行空,很容易打动观众。


        有生气:群策群力,用心前行


  吸“地气”,聚“灵气”,阿西想没“生气”都难。在师大校园,阿西剧社即将演出的消息一经传出,门票往往不到半天就销售一空,师生常常买“站票”入场,还会要求剧社加演。“近三年百余场的演出”就可看出其人气火爆程度。每年阿西招新都有数百人报名,但入围者寥寥,因为阿西门槛太高,小吴曾连续两年报考均被“拒之门外”。


  “阿西的成功不仅在于起始他们有成熟的剧本,还有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吸纳众人的智慧。阿西的获奖主要在于他们的用心投入,全神贯注地创造。”周瑞法说,阿西的“生气”就是在这种用心和探索中延续。阿西剧社指导老师常立也认为,阿西的每部戏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是完全出于对话剧的热爱而投身其中,单纯的动机使他们摆脱了各种束缚,更有可能接近艺术的真谛,获奖就是在奖励这种“用心”。只要他们对话剧的热爱不变、兴趣不减,“生气”将会不止。


  近年来,随着阿西头上光环的增多,尤其是捧得两次“金刺猬”之后,很多人开始担心,辉煌过后阿西提升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对于自身的发展,阿西人早有准备。“剧社的生命力在于有好的剧目,有好的剧目关键在于有好的本子。”常立表示,今后他们会继续在剧本上狠下功夫,并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团队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


  一百年前,中国的话剧在大学里诞生;一百年后,大学校园仍然是保持话剧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在就业压力陡增、校园文化急剧嬗变的今天,阿西突出低俗娱乐文化重围之后,能否飞得更高更远,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叶蓓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