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舞台上,她满是憧憬地看着,一束聚光灯下,那身穿鲜红绣花嫁衣,盖着大红喜帕的新娘,在轻盈地跳舞;对面中药铺的伙计小刘,略带羞涩地给她递上了一盒玫瑰香粉,轻声唤着“七巧”。这是曹七巧的一个梦,故事从这里开始……
6月23日到7月2日晚,由张爱玲经典小说改编的《金锁记》将在校演播厅连演9场,而这部戏从导演到演员、场记、灯光,全是文传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师生们。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刘”
三十年前,麻油店的曹七巧,将自个儿送入了金山银水的姜家,她的丈夫姜二爷是个瞎子、是个瘫子。她又爱上了一个谁也留不住的风一样的男人姜季泽。财欲与情欲的压迫,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长白的婚姻,儿媳芝寿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长安的爱情。三十年后,她生命中的每个与她瓜瓜葛葛分不开的人,都是恨她的了。
傅偲艺 摄
话剧版《金锁记》,把张爱玲同名小说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主人公曹七巧20岁、35岁、50岁三个年龄段来表现。编剧、导演胡斌老师在全面了解了所有话剧、电影等对张爱玲作品的改编后,又融合了《金锁记》与另一部张爱玲长篇小说《怨女》的部分情节,将故事时间前推至20世纪初,地点也从大上海变为了江南水巷。
全剧以梦开始,以梦结束,梦里是曹七巧在豆蔻年华遇到的对面中药铺的小伙计小刘。胡斌老师介绍说,中药铺小刘这个人物的设置是对张爱玲理解与改编的集中点。“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小刘,”胡斌说,“有人提出小刘的出现使曹七巧的时代悲剧变成了个人选择悲剧,实际上小刘恰恰是曹七巧在扭曲变态的人生里残留的一点纯美。”正是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反差,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曹七巧式悲剧人物。
扭曲的“七巧”很有气场
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特别是“七巧”夸张的动作、刻薄的言语和嘶声的詈骂,把人物病态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巧和姜二爷有几段激烈的对手戏,曹七巧把二爷重重摔在地上,用佛珠引诱他,任他在地上用瘫软的四肢爬动,又用手狠狠地掐他,逼他吃下“佛珠核桃”。饰演“二爷”的老师余韬每每演到这段都会有些恐惧,“虽然知道是在演戏,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还是不免太入戏,被七巧吓得发抖。”
“七巧”扭曲的人格让人也印象深刻。一束追光,曹七巧的脸在灯光下阴郁着,素色蓝纹的秀禾服与她手里的大红绸带在舞台上形成最触目惊心的撞色。这是曹七巧要为女儿长安裹小脚的一场戏。“七巧诡异地笑着,不顾长安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下一下狠狠地拉紧裹脚布,我的心就跟着她一下一下地揪起来。”网友“大耳朵”在微博上说。
从灯光到服装、道具,《金锁记》剧组无不精心安排。“七巧”几次易装,从开场舞蹈的大红新娘装,到金黄色的秀禾服,再到橘色、黄色和最后阴郁的青色,服装的颜色变化也正是曹七巧心境的变化。从包含埙、古琴、昆曲、评弹元素的背景音乐,到舞台灯光色调,都几经推敲。每一幕结束,观众都报以持久的掌声与喝彩。
票卖疯了,台阶和过道上都坐着观众
从剧组开始发布演员定妆照、宣传海报、宣传片,一时间,校园BBS、人人网、QQ群、微博里,《金锁记》成了老师、同学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在发布卖票信息后,更是掀起了求票热潮。有同学在微博上晒出截图,称“连图书馆的热门检索中也出现了《金锁记》。”
“十点开始售票,九点半售票台前就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以至于保卫处的保安们都来劝我们快点开始卖票,以免人群影响通行。”剧组中负责票务的陈建说。几分钟,几百张票就被一抢而空,连续3天都是如此。“我是10点多一点到的,卖票的地方已经在清场了。”抢票晚了一步的学生徐岳林说。
演出现场,更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连台阶和过道上都坐着观众。网友“汉-生”是校园话剧的忠实粉丝,他在微博上说:“四年里学校大大小小的演出基本没错过,去年看文传学院戏文的《赵氏孤儿》,哭了。今年《金锁记》更震撼,演员们的那种表现力,真是下足了功夫的。”
把课堂搬上舞台,让学生当主角。说起这种教学方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任邹贤尧颇有感触:“指导学生排演话剧,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熟悉、掌握的有关编剧、导演、演员、灯光、服饰、音乐、效果等专业技能,会远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有效。另外,师生同演的形式,作为一种最贴近的‘对话教学’,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师生双方的专业水准都大有裨益。”
编辑:朱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