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学子的2012:一路追梦 精彩纷呈
日期: 2013-01-2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曾见朋友在微博上写道:“人之欲,命之根。若无,草木尔;旺,则追梦一生。造梦,可画可规;达者,拼途于世。”

  梦想,总是一个让人幻想的事物。她可以是宏大的叙事,也可以是平凡的行动。刚刚过去的2012年,“梦”入选“2012中国年度汉字”。于国家而言,飞天“梦”、潜海“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逐一实现,“中国故事”精彩呈现,发出一个个“中国好声音”,编织出“中国梦”的绚丽图景。于个人而言,不少人的梦想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也还在生长。其实,关于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国家瑰丽的梦想建筑于每个个体之上,即使平凡如你我这样的大学生,当我们为学业、为志趣、为生活踽踽独行的时候,我们在为自己造梦,也在助推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因为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地追求,始终是人最大的向往。

  选编六名普通同学追寻梦想的故事,记录他们在2012年的那些难忘岁月,记述那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只是想和大家分享,梦想并非渺远的空中楼阁,只有远观的魅惑;而是扎根于我们心底的那份渴望,进而变成踏实的行动。

  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在建筑梦想,梦想似乎可以微不足道,像徐烨倩一样过着与文字相伴的日子,像周婷婷一样平衡专业学习和学生活动;梦想好像可以豪放壮美,像王思思那样行走于不同的角落做着志愿助人的事儿,像颜祖德那样从火锅店起步建立起自己的创业王国。

  梦想很远,也很近。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追梦人,他们用自己平凡的言行构筑起师大人的梦:培养更全面的素质,培育更健全的人格,铸就更具竞争性的实力。

  走进现实的喜怒哀乐,追梦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校内,或舞文弄墨,或钻研精深;在校外,或倾情支教,或全力创业。社会是一本大书,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自己的志趣上舍得投入,培育形成自己的魅力。

  2013年,生活继续,梦想延续。我们平凡,但不平庸。“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我们依旧行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只是取得一点点进步。

  与文字相伴的日子最幸福
  【人物名片】徐烨倩,大一学生,校广播电台编辑
  微寄语:迷恋写字的时光,只要与你并肩,最长的路也是捷径。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蒙蒙 曾立) “各位听众,欢迎继续锁定FM95.2浙江师范大学校园之声……”傍晚的校园,一段段故事由电台主播向我们娓娓道来。播音间外,有一个女孩正在紧张地监听节目,并写下监听记录。

  女孩徐烨倩,校广播电台大一编辑。2012年,经历高考,异地求学,热爱文字的她一直在追寻一个“文艺梦”。

  2012年的艺考,曾经让她离文艺的台湾是那样近。作为编导生,她从未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全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天赋,成功通过省统考,她成为台湾知名传播院校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在内地招收的六名学生之一。

  不过,考虑到父母担心自己在台湾求学太艰难,徐烨倩放弃了这次机会。这曾一度让她觉得自己将会与热爱的文字渐行渐远。

  机缘巧合,9月,她成为师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并且成为校新闻中心广播电台的一名编辑。她说:“在这里,短短几个月,我重新拾起自己的‘文艺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徐烨倩负责《读书吧》和《时尚东西》两档节目,每天穿梭在各种稿件中的她,并不觉得麻烦,反而拥有一种归属感。第一期试编稿被播出时,她在微博里写道:“尽管它有很多不足,但我依旧感受到了一种破茧成蝶的感动。”

  她说,有些内心深处的渴望是需要被激发的。编完每一期节目稿时的满足和喜悦,支撑着她把节目做好。其中,有一期《读书吧》的节目获得新闻中心的“月度好节目奖”。事实上,这期稿子几度易稿,数次被打乱版块,内容多次重新排列组合。

  在徐烨倩看来,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在一步步否定自我中,她开始成长。除了电台的编辑工作,新生辩论赛也让她一路收获。有喜有悲,才是生活。2012年,从高中到大学,追梦女孩徐烨倩感触最深的是成长。

  行走的力量很温暖

  【人物名片】王思思,大二学生,志愿者
  微寄语:我平凡,但我不愿平庸。简单生活,多去帮帮别人,趁年轻,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吧。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佳依 鲁佳迪)7月末,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女孩托着一只旅行箱,提着一个旅行袋,带着一大包给孩子们准备好的礼物,还有一只没了电的手机走出湖南怀化火车站。这是视志愿者为终身事业的王思思投身“中国夏日”志愿支教活动时的一段剪影。

  2012年,她说,自己离志愿服务的事业梦想又近了一些。7月宁波北仑暑期社会服务30天,8月湖南怀化志愿工作20天,在校期间每周五教河盘桥小学的孩子们演话剧,担任社工助理……尤其是为了参加“中国夏日”在湖南的支教项目,从4月起,王思思投简历,参加笔试、视频面试,写了20份教案,接受培训课程。北仑的暑期活动一结束,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南,两个月的暑假王思思只在家里呆了三天。参加志愿服务的费用都靠她自己打工赚来。

  “既然我做好了选择,这些困难我怕什么?”对于志愿服务,王思思卯足了劲儿。她从“中国夏日”10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8名中外志愿者中的一员。

  不过,在志愿服务地怀化中方县蒿吉坪,大山的生活要比她预想的艰难。喝上一口热水都成了奢望,洗个冷水澡还会常常停水。做一次家访,来回徒步近七个小时。黄泥地,木头房,有跳蚤的被子,睡着三四个小朋友的单人床,躲闪着“不愿”吃饭的懂事小孩。这一切,王思思都看在眼里。

  在工作中,面对因缺少沟通与孩子有很深代沟的家长,王思思不知该怎样劝说;惩罚孩子却引来他们委屈的眼泪,闹起脾气拒绝与人说话。王思思说,这些都是自己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到处走走停停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王思思说,“既然都是旅行,为什么不顺带做点有意义的事呢?”谈及下一个志愿者旅行计划,她列出一大串目的地:厦门,云南,尼泊尔,泰国,柬埔寨……

  支教,只为一步步接近梦想

  【人物名片】籍洪亮,2012届毕业生,广西龙州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微寄语:传道授业解惑,我能带给学生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做一位知晓学生的师者。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应婧怡)2012年,对籍洪亮而言,支教是一个绕不开的生活标签。6月,获得学校支教保研名额的他在广西龙州开启了另一种生活。

  去支教前,他怀着一个简单的梦想: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不过,作为一名高中政治老师,授课经历却让他觉得备受“冷落”。

  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有限。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有学生才上高一没几天,就急着要退学。

  “只有你自己一人在独讲,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会有一种失落感。”籍洪亮说,当务之急是要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改变对政治课的刻板印象。

  改变要从自己开始。高中政治常被学生视为一门枯燥、缺少趣味的学科,籍洪亮决定引入时事,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每次备课,他都会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搜索阅读时政热点。课上,由“股神”巴菲特讲投资,从居民消费指数变化谈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分享讨论使课堂处于活跃的状态。

  同时,籍洪亮还注重培养师生情感。他主动思索同学们需要什么,热爱什么,私下里加了学生的QQ,与大家一起交流文理分科,讨论主干课程的学习。他还兑现对学生的诺言,请一个考试进步10分的女生吃一盘扣肉。

  籍洪亮在龙州很忙碌、也很充实。负责6个班的教学,每天7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下班,周末都还有可能上6节课。在节假日,走乡村,逛越南边贸,登山,旅行……

  龙州半年,籍洪亮让孩子们渐渐喜欢上政治课,逐步靠近自己最初的梦想。他说:“支教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如今,教学授课技能提高了,心态也变得更乐观豁达。”

  掌握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主人

  【人物名片】周婷婷,大三学生,法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微寄语:人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们活得认真。那怎样才能幸福呢?一直,认真。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张子鑫 程倩)学生会的工作、备战省大学生辩论赛、修读雅思课程……周婷婷的2012年可以用一个“忙”字来形容。特别是在为省大学生辩论赛准备的那段时间,周婷婷觉得各种事情在自己身上“打架”。

  兼顾学习和辩论,是周婷婷在2012年想要努力做到的一件事。“辩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也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竞赛。”她说,自己在大二下学期就入选校辩论队。作为省赛首发阵容中的一员,从初赛到决赛,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试辩到正式上场,几乎每一个环节她都需要参加。

  依靠对辩论的热情,她硬扛着压力。不过,在省赛半决赛的时候,她变得无精打采、脾气暴躁,处于“消极怠工”的状态。周婷婷坦言:“那时候离雅思考试只剩两周时间,可我根本没有冲刺的状态。那时还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薄弱,这让我恐慌。”

  未能平衡辩论和学习的时间,使周婷婷陷入焦虑之中。平日里言语犀利、反应机敏、充满活力的周婷婷不见了。“工作多、任务重,是不是可以随便做做?”她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既然已经开始做一件事就该认真去做,否则不如从来没有开始过。”同学的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点醒了纠结中的周婷婷。她开始规划时间,学会合理地承担各部分任务,每天如果有学生工作要安排,辩论是重头戏,但至少留一个小时做雅思练习,凌乱的生活整理之后变得有规律,办事也更有效率了。

  “大一,生活被学生活动左右;大二,自己也常在专业课和学生活动之间纠结;大三,备战省辩论赛的经历,我开始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周婷婷说:“既然承担这些工作,就得懂得平衡。”

  创业路上,有梦相随

  【人物名片】颜祖德,大三学生,个体创业者
  微寄语:积跬步,至千里。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潘亚峰 崔文慧)2012年选择开一家火锅店,颤颤颠颠地走上创业之路。颜祖德清楚地记得,创新创业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那天,他打了鸡血似的宣布:“原来我蛮适合创业的,回去后我要在北门开个火锅店。”

  于是,利用课余时间经营好这家火锅店,便成了颜祖德追逐的一个梦。

  火锅店是从朋友那里转过来的,颜祖德上半年都在这家火锅店帮忙,进菜、选酱、配菜、拼盘……每个业务环节他都不落。颜祖德说,这是他最初的营业经验。

  他说,能开一家自己的店一直是一个梦想。恰逢朋友去开厂,火锅店要转让,父母又支持自己创业的想法,所以,他承接了这家店。暑期他没有回家,直接来北门整理店面、装修,忙得不可开交。8月底,小店开张了。

  夏末是火锅的淡季,不过,颜祖德并没有闲着,在金华市区、北门的各大火锅店,总能看到他的影子。开店需要诀窍,颜祖德没有太多经验,只有一个方法:只要有空,他就吃遍一家家火锅,然后学习每家店招揽生意的方法。顶着压力,火锅店的生意开始步入正轨。

  在颜祖德看来,经营这家店,就像自己与火锅有一个约定。为了这个约定,他牺牲课余时间,伏案写创业计划书到凌晨两三点。不过,在逐梦的路上,他不孤单。创新创业学院的学员、班级同学甚至是学院的老师,都帮他的店做宣传。他利用人人网和QQ做宣传,网友也纷纷来店里捧场。

  颜祖德坦言,自己曾躺在床上想象着自己的店会永远生意兴隆。“要脚踏实地做下去,这是对帮助自己的人最大的回报。”他说。

  在转折处,学会选择

  【人物名片】严雅雯,大四学生,保送中科院硕士

  微寄语:潜力是可以被无限挖掘的!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庄明娟)是考研还是保研,是攻读自己喜爱的金融专业还是固守计算机这个“老本行”,是去繁华都市上海还是合肥小岛上的研究所……严雅雯说,2012年她面临一道选择题,有纠结,有彷徨。

  如今,她理性地做出了选择。因为科研的梦想一直都在,保研、计算机模拟专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就成了严雅雯现在的“标签”。

  “到了大四,大家都会面临很多选择,不能说这个选择就比那个选择好。”严雅雯说,只要脚踏实地,每个选择都可以走下去。

  回顾一年的备考经历,严雅雯感触最深的是一种自我充实提升的满足感。早上8点进图文信息中心,晚上10点回寝室。因为曾想着跨专业考研到金融学专业,这一年,她学完了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原理等课程。不过,旁听生严雅雯从不把自己当“编外人员”,课堂作业按时完成,遇到不懂的主动找老师请教,俨然是一个好学的学生。

  在严雅雯看来,2012年是她的幸运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金奖,发表一篇EI论文,通过精算师证2门考试,而后成功保研。每天平淡紧凑的生活,也让她变得沉稳淡定。“等待结果时,我不会焦虑。得到一个荣誉时,我已经有了新的目标。”她说。

  严雅雯把自己比作一个不停追逐的孩子,偶尔在途中看到一个果子,捡起后继续前行。

  详见校报233期第3版:http://sdxb.zjnu.edu.cn/media/user/2013-01-15/show2.html



编辑: 张凯滨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