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金华市签署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图)
日期: 2013-03-05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3月5日,我校与金华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校将与金华市在加强区域决策咨询服务合作、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合作、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发展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等五大方面“亲密联姻”。

陈仁伟 张晓雷 摄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度合作和对接工作。当天,金华市委书记陈一新,在金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钟关华,金华市副市长林丹军,金华市政府秘书长祝伦根等的陪同下,率金华市委办、政策研究室、招才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的“一把手”们来我校座谈和调研。

  校党委书记陈德喜、校长吴锋民,副校长王辉、杨玲、楼世洲,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陈一新在充分肯定我校教学、科研、育人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代表金华市委、市政府对我校长期以来为金华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陈一新说,去年以来金华呈现出经济赶超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建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这与浙师大在人才、技术、智力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金华要实现赶超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支撑,特别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尤其是要深化与浙师大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陈一新强调,深化市校合作,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加快战略性合作步伐。双方都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将地方的空间、舞台、政策和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必须突出三个重点,拓展全方位合作空间。一是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要把我校高层次人才纳入金华市的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同等待遇、资源共享;二是在科技研发上,要积极合作兴办浙中科学发展研究院、浙中检测检验中心、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高端人才驿站等,围绕金华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展开关键技术攻关,助推金华市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在成果转化上,要努力为高校与企业、技术与市场搭建桥梁,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必须完善“三个机制”,构建常态化合作格局。一要完善经常对接机制,每年举行一次市校高峰会议,商议年度合作重点,建立市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日常性沟通联系,推动高校重点学科、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与金华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有效“对接”;二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持;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部门和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高校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市校合作。

  陈一新表示,浙师大是金华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办学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金华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市委、市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行动上全力支持,为师大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也希望师大能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深化市校合作,为金华赶超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陈德喜介绍了我校总体办学概况和工作设想。今后我校将积极承接服务和引领浙江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的三大使命,着力推进“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四大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陈德喜还介绍了我校加强校地全面合作、服务金华教育发展、推进校地科研创新、推动金华文化建设、服务浙中城市群和金华新农村建设等服务金华的情况,以及推进县区合作、重点团队建设、重大项目攻关、服务平台培育、人才交流、咨询决策服务、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大学生社区服务等今后服务金华的八大专项行动。

  吴锋民代表学校对金华市委、市政府对我校一贯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契合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吴锋民希望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动对接金华市的需求,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做大做强各项事业。

  林丹军与吴锋民分别代表市、校签署《金华市人民政府、浙江师范大学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座谈会前,陈一新一行在陈德喜、吴锋民的陪同下,实地调研了机械制造实验室、交通运输实验室、儿童文化研究院和物理化学研究所。陈一新就我校提升工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为金华“网络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做好对接儿童文化教育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工作,对相关的研究机构、学科提出了许多建议。 

 

 



编辑: 陈仁伟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