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记者 汤美林 潘凯毅 崔文慧)378家用人单位, 420个展位,提供8500余个岗位,3月31日,我校2013年春季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毕业生们抓住机会,搭上校园招聘“末班车”。据统计,本次招聘接待毕业生6800余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600余人次。
放低身段,搭上校园招聘“末班车”
站在宏优体育策划公司的展位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张乾还是有点犹豫:“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来公司工作。”不过,他还是和几个同学一起投出了简历,“现在再不妥协,估计就要找不到工作了。”
张乾之前也参加过几场招聘会,简历也投了不少。之所以还没有找到工作,是因为“太挑剔”:最好在宁波、最好是中学、最好是公办的……“以前拒绝的一些工作,放到现在或许就签了。”张乾尴尬地笑笑。
“现在,对我而言是编制第一,只要有编制,地域、工资什么都无所谓了。”和张乾一样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同为师范生,小伙子们决定,如果实在做不成老师,就先进公司积累经验,再一起创业。
招聘会上,行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王媛也决定“剑走偏锋”。凭借自己平时兼职营销的经历,寻求市场营销的岗位。“城市规划专业的岗位,往往是在几百个人报名者中只招一两个人。”王媛说,“我摆过地摊,也常做兼职,对市场营销也算熟悉。”
在现场走了一圈,她已经获得两家公司的青睐。之前,她投出四五十份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找准“潜力股”,先赚未来再赚钱
与大部分行色匆匆、神情紧张的求职者相比,一身干练职业装的朱罗珍显得很淡定。“该降低的是那些眼高手低的部分,我们还得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原则,有底线。”她说。
在朱罗珍看来,在工资等问题上可以妥协,而且可以不太在意。但是,一定要结合自身,作出明确定位,找一个有利于整个职业生涯长足发展的“潜力股”。“毕竟‘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很难得,以后再择业就要和社会上的更多人竞争。”朱罗珍很珍惜现在的身份。
对于应届毕业生“第一次”择业的看法,太平洋保险公司现场招聘负责人梅女士归结为“先赚未来再赚钱”。“我们希望毕业生能够真正想清楚了再签约。”梅女士说,“若随便选择,在公司准备提拔时又一走了之,这对双方都是很大的损失。”
梅女士认为,年轻人在30岁以前不该过多地考虑工资,但是一定要准确定位、把握原则,找准一个自己愿意长久奋斗的方向,哪怕从底层做起。“随便的选择,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时机。”她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