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汤美林 王佳依)4月24日,我校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全校的19名辅导员现场比拼,接受7名专家评委与17名学生评委的“考验”。

陈韬 顾骥健 摄
经评委团审议,音乐学院郑园园获得一等奖,施佳、莫世亮、魏梦璐等3名辅导员获得二等奖,牧初春、王淑娉、徐燕、叶青、王海红、陈佳伟等6名辅导员获得三等奖,段洪斌等9名辅导员获得优胜奖。行知学院、工学院、职教学院和地理环境学院获得组织奖。
“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你该怎么处理?”“如果学生因为网瘾耽误学习,收到退学警告,你如何让他重拾书本?”“毕业生醉酒斗殴怎么处理?”……在比赛现场,一连串问题炮轰似的向参赛辅导员袭来,老师们轮番上阵,现场比拼谁更专业。
“如果你是那名同学,处在和他一样的情况下,你可能会怎么做?”“你是寝室长吧?在寝室里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协调好大家的关系?当然是要互相关心、主动关心。”
不要误以为这是“老娘舅”调解邻里纠纷,而是辅导员情景再现如何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同学关系、恋爱问题、学习困惑……辅导员就像大管家,学生的大事小事都要理顺。为此,辅导员们在与学生谈话时,类比法、换位法……各种工作方法齐上阵。“小李,怎么一直低着头玩弄指甲?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想跟老师说?”哪怕是问题学生细微的肢体语言也要细致观察。
辅导员谈话时要设身处地,贴近学生,“你觉得呢?”“你现在有什么想法?”这样提问式的话语表达越来越成为辅导员的工作“语言”。“辅导员在谈心中应当讲究‘影响的艺术’,用开放式的问题代替封闭式的建议,让学生有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专家评委、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朱毅峰说。
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朱毅峰提出自己的建议。“辅导员处理问题在理解、了解、分解、求正解的基础上还应该加上‘举一反三’,将理论经验化、经验理论化。”
对这次参赛辅导员的整体形象,专家评委用“有爱有才、有型有范”八个字来概括。国际学院的王妹妹领着非洲留学生上台助阵,用做菜比喻自己与学生的融洽关系;人文学院的莫世亮用学生起的三个外号“莫大掌门”“莫导”“莫研”连缀起来展示自己的特色;行知学院的曹玮以一段越剧先声夺人。
据了解,比赛分自我展示、谈心谈话和案例分析三个环节。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朱坚说,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我校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备战全省、全国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热身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