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集团有支八个人组成的水管查漏队,十年来为校内外地下水管“听诊”无数,年制止漏水约800万吨。800万吨什么概念?西湖的水体容量大约是1429万吨,“听诊师”们一年节水半个多西湖!
6月25日,对查漏队来说,又是一个救急的兼职工作日。他们接到消息:启明公寓片区5楼、6楼供不上水,学生用水出现问题。
即刻,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主任、查漏队队长周光明带着队员们赶往现场。凭借对校园地下水网的熟悉,周光明判断是水管老化导致的漏水,并很快找到了漏水的区域。
那漏点在哪儿呢?队员们拿出听漏工具,沿着水管走向,不断打开井盖,逐一“倾听”水管。
地下水管出现漏点时,水流会和周围的介质发出一种摩擦声。“听诊师”们的工作,就是带着灵敏的耳朵,不断寻找这种摩擦声,精准定位漏点。
“在这儿!”半个多小时后,周光明指了指刚刚听过的一处地面,大声说,神情中有种发现“猎物”的激动。
挖开路面,仔细清理水管,果然有一处渗漏点,这与周光明的判断丝毫不差。用他们的话讲,这叫“一坑准”。
这个漏点,如果没有及时补救,不但会影响公寓高层的供水,而且一天就能流失3600吨水,相当于启明公寓20天的用水量。
也不是每回都能瞅准,遇到隐蔽性好的,接连蹲守好几天也是常有的事。“这工作没有教科书可学,多听、多看、多琢磨,有时经验比仪器更管用。”周光明说。上半年艺术大楼的漏水,他们就是靠观察草木的生长情况判断出漏水区域的。
“通常,人们会比较关注表面看到的水资源浪费,譬如水龙头有没有关紧,洗一次衣服用了多少水,但恰恰是隐藏在地下的水浪费才更为惊人。”后勤集团节能办主任、查漏队队员董献斌告诉记者。
在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水管查漏只能算是副业。但周光明对他们的要求是:校园地下442条总长33.4千米的给水管和626条总长36千米的排水管布局,要记得一清二楚;不同的管道材质、水流方向、连接情况,甚至是周围的环境特点,能了然于胸。
由于技术过硬,查漏队的名声渐渐响起来,驻金部队、医院、学校,甚至自来水公司,找不到漏水位置,都来师大寻求“技术支持”,安徽、温州等地的高校还派专车请队员前去“听诊”。值得一提的是,查漏队十多年来提供的社会服务全部无偿,从未收取分毫。
“还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譬如,我们用一两元成本的节水塞可以节水58%,在厕所装上节水器可以节水53%……”周光明说,眼下,学校正着手引入“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精确控制各种能源使用,预期将再节能10%左右。“节水这条路没有终点,我们还将一直走下去!”
编辑:陈仁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