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1月11日讯(通讯员 王小民 记者 纪驭亚)从普通师范院校的一名计算机系学生,到史无前例地被破格保送浙大研究生,再到入职年薪百万的Facebook热门岗位,陈聪想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千千万万还在迷茫的学弟学妹——
不要因为没进入顶尖大学而停止奋斗
从一名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计划毕业后要当一名计算机老师的师范生,到今年工作季,顺利拿到几乎所有国内外顶尖互联网公司的offer,明年10月将赴美国硅谷Facebook(脸书,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总部就职……如今还在浙大读研三的陈聪,他的6年计算机专业求学经历在外人看来,堪称一部“*丝逆袭记”。
每年,硅谷的科技巨头们都会在中国招聘上百位优秀毕业生,他们刚入职便拥有优厚福利和百万年薪。这些学生超过半数会回国发展,他们带回硅谷最先进的技术,推进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无论是大一到大三参加的超百场全国及校内竞赛,还是大四时被破格保送浙大研究生,抑或代表浙大出战2013年的ACM世界总决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及成为Facebook今年在中国招聘的20名员工之一,陈聪都在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
这个被外人称作“学霸”的24岁男生,个性却非常低调。他说,自己做到的这些没啥了不起。但是,他也想用自己的经历尽可能地鼓励还在迷茫的学弟学妹:“不要因为没进入顶尖学府而停止奋斗。”
大学里平均每周参加一场编程比赛
2008年,初入浙师大的陈聪,凭着兴趣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计算机老师,对他来说好像已经是人生的既定路线。
但创业的梦想早在高中时期就萌发,他曾在高中花了一年课余时间创办游戏公司。“耗了大量时间,但技术几乎没长进。”由此,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也成了陈聪在大学阶段的重要目标。
做技术和当老师,这两条完全不同的未来征途,陈聪到底是怎么选的?
“听各种保研或者找到好工作的相关专业学长学姐的交流会,以及找他们私下交流。”刚进大学的迷茫,在经过多番交流后,陈聪很快明确了目标,并锁定做程序设计竞赛。陈聪做过粗略统计,大一到大三,自己参加过校内编程比赛96场、国家级竞赛13场,以一年9个月的学习时间计算,平均每周就得参加一场编程比赛,80%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编程上。
“单是大一寒假期间,我就写了400多个程序,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我每天至少要花8小时写程序。”陈聪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大一寒假过后的校内编程竞赛中,他在最后5分钟反败为胜,获得冠军。
为了让自己编程能力进一步提升,陈聪还自费去北京参加了北大的程序设计竞赛训练营。在训练营各种编程“大神”中,他瞄准其中一个来自同济大学、实力强劲的同学,并偷记下对方联系方式。之后,他便“缠”着这个同学问他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和算法。回校后,陈聪依然会经常找他一起聊天,一起写代码。一年后,他拿下了人生中第一个ACM竞赛的大奖。
每一个重要目标,他都至少提前一年规划
破格保研浙大、拿奖学金、找到好工作……在旁人看来,陈聪很幸运,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因为每次竞争中,他都能看到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落选。
但陈聪回想这些“幸运”后发现,自己的“独门秘籍”就是每一个重要的目标,都至少提前一年规划。
以保研为例,大三伊始,陈聪就向全国各地六七所自己心仪名校的30个教授发了简历。“因为浙师大属于非211、985,保研外推名额非常稀缺,即便争取到外推保研名额,也需要对方学校愿意接收,才能保研。”
在邮件里,陈聪会问教授:“我很想要加入您的实验室,我需要为此做哪些准备?”最后,30位教授中有5位回复了他,其中就有他如今在浙大的研究生导师。也正是导师的指导推荐和陈聪考出招生笔试+面试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从未在保研阶段招收过浙师大学生的浙大计算机学院,破格录取了他。
浙大里面有一支让陈聪崇拜已久的ACM竞赛团队,这个团队里高手云集,还诞生过ACM竞赛世界总冠军,团队成员每年都有很多人毕业后加入硅谷的科技公司。陈聪在入读浙大后,顺利加入了这个团队,并且和队友一起出战世界总决赛。在这样团队氛围熏陶下,他萌生了去硅谷做工程师的想法。
为阿里开发新系统,一年光流量费就能省700多万
和争取外保一样,在找工作时,陈聪也提前锁定了目标——要去硅谷,要去facebook。
Facebook虽然工作机会十分诱人,但招聘要求也是出了名的高:“研一升研二那会,我就参加了facebook的实习生招聘。”
结果第一轮面试,他就惨遭淘汰。但这次的招聘经历让陈聪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我自恃英语还不错,但面试要用英语交流技术问题时,发现自己还是不行。而且我也亟需一个环境去巩固自己的技术。”
此后,除了恶补英语,陈聪也更多地把目光从竞赛领域投向企业实践。2013年“双十一”大战收官后,为了搞清巨大网络流量背后的技术支撑,陈聪主动联系在阿里的学长,又辗转找到相关主管。幸运的是这位主管十分乐意帮助别人和分享技术,他指导陈聪学习方法并提供了许多来自Facebook的公开资料。
接下来的5个月里,他看完了手上所有的资料,并且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个和阿里巴巴现有系统可以相结合的新系统,光是这个系统的运行就帮阿里提高了3.6%的业务效率,一年光流量费用就能省下720万元左右。
有人说他傻,竟然无偿把新系统技术提供给阿里巴巴。但在陈聪看来,阿里也一直在无偿公开技术给其他学生和工程师学习,这是双赢的技术交流。事实上,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受到facebook青睐的重要筹码:“这也就是计算机界的开源和共享精神。”
去年6月,facebook来浙大校招,陈聪再度投出简历。fabebook一共有4场面试,除了1场远程面试,去年9月底,在北京还有3场现场面试,进入现场面试的竞争者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角逐。最终,陈聪如愿以偿成为facebook今年在中国录取的20名新员工之一。
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也是一种能力
陈聪说,自己如今回校分享经验,最常被学弟学妹们问到一个问题: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满意,该怎么办?
多次回答下来,陈聪自己也总结出了答案:“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想做的事,但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好,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
在陈聪身上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就是英语。“我不喜欢学英语。”陈聪说,让他下定决心挑战英语,还是因为得知保研有英语要求,“我也想看看,自己能否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
事实证明,英语不光在保研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他进入facebook助了一臂之力。“实习生招聘被淘汰后,我就在网上找了英语口语教练,通过在线聊天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陈聪说,其实被淘汰的竞争者中,有人比自己技术实力强,但英语却不如他。在短板项目优于别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能力了。
综合这些经历,陈聪又得出一个2.0版经验:不喜欢一件你需要做的事,也许只是因为了解得不够多,冰山一角,还有九成隐于水中。“就像我当初决心学英语时,可从没想到有一天它能带着我去梦想中的硅谷。”陈聪说,他现在已经喜欢上了学英语这件原本要逼自己做的事。
编辑:王小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