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刊发张先亮教授研究成果《从新型城镇化角度看市民语言能力》
日期: 2015-05-26 作者: 供稿单位: 人文学院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进程中,市民语言能力存在语言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新媒介语言应用能力发展不均衡、语言文明诚信能力恶化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近期,《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刊发了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张先亮教授的研究成果《从新型城镇化角度看市民语言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从新型城镇化角度看市民语言能力》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求有和谐的语言生活,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现代文明机会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也为市民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市民高素质的语言能力。新型城镇化与市民语言能力存在紧密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广阔的舞台,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基础和动力,并在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如何同步提高市民的语言能力,是国家的战略大计。
  
  文章还提出了与学界不同的语言能力观,认为语言能力包括两个层面:内在的语言能力和外在的语言能力。内在的语言能力是人类先天拥有的一套装置,这种能力是先天的,具有遗传学、生物学意义。但这种能力不是“同质”的,而是有差别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外在语言能力是相对于内在语言能力而言的,它有两个层级组成,除了学界所说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的语言能力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能力,即语言文明诚信的能力。而这正是当前所缺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



编辑: 廖梅杰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