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6月23日第14版)在“文艺评论”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校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的《“系列化”的困境和可能》一文。
文章基于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正在进入所谓的“系列化”时代这一背景,深入分析了目前儿童文学系列化创作中并列式、递进式两种主要艺术逻辑的利与弊,认为这两种系列的目标作者不同,都有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文章提出,如果儿童文学在其“系列化”创作中在递进逻辑上更用力,从而实现创作内在的艺术突破,将是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福音。对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来说,递进式系列阅读不再是信手拈来的轻松娱乐,而需要用更成熟的文学注意力、理解力和感受力,来进入、把握和领会故事的内容与内涵,这样的阅读挑战,也是其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跨越。
《光明日报》(6月1日第13版)在“文学评论”版头条位置刊载了方卫平教授的《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一文。
文章从当代商业与开放的市场经济文化对于儿童文学艺术变革与出版盛兴的内外促进作用出发,聚焦商业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内在的童年精神问题,从儿童文学中的童年主体意识、童年主体意识并非“伪”童年本位、从作为主体的儿童到作为理想主体的儿童三个层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认为辨清和识别这一童年精神的方向,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艺术任务。文章指出,作为儿童世界的守护者、引领者以及儿童成长的文学陪伴者,儿童文学写作者们应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人生思考,为当代儿童读者提供有关他们自我发展的理想图景。
编辑:朱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