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复评结果日前揭晓,通过几轮评选,我校美术学院邱兴雄老师的《水中天—化境》、郑军德老师的《筑巢》、潘江龙老师的《汲》、王月红(研究生)的《微感》、黄丹青(研究生)的《逐风》、韩斌(本科生)的《漂浮的那朵云》等6件作品成功入选。这是美术学院继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后在全国性美展中再次取得好成绩。
《水中天—化境》,主要表达江南烟雨濛濛的水中世界,通过视觉幻化将江南民居之倒影、浮云飘移之动幻、燕飞寻常百姓家等的生活信息通过视觉图像形式呈现出来;水与天既承载着哲学的关连度同时也述说着大千世界各种变化的述说可能,“化”乃动词与静相对,以静述动。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意境,这也是绘画的最重要目的。
《筑巢》,家园总是最温暖的港湾,人类为自己建筑美丽家园,大自然中的生命们同样辛勤的铸造属于自己的巢穴。通过运用蜂窝、建筑废墟等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承载着世间万物对和谐家园、温暖爱巢的美好向往。
《汲》,逝去的风景虽然灿烂但已是躯壳,生命的痕迹虽然动人但已死去,水之不存,因水而生的所有生命都将消失,曾经的生命迹象显示了一个真理,"汲",过份与急剧的自然索取,资源就会枯竭,更彰显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不仅要保证水的存在,更要保证水的质量,维护集体正能量会直接涉及到个体本身,我们活在一个需要反思反省的时代。
《微感》,没有过多地描绘江南的景色,仅仅描绘了一望无际的水、支离破碎的乌篷船和站在桅杆上没有方向的鸬鹚。这些看似很近却又很远的事物,在记忆中挥散不去。现实存在的往往是引发人们反思的最好对象,作者爱着这一片水、这一片土地。作品中的综合材料取自废旧的、被丢弃的渔网、小机器、竹竿加上水墨、丙烯、沙等的综合运用,创作出作者内心的江南心象,给观者置身梦境之感,没有方向却有呼吸。
《漂浮的那朵云》,空中的云,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河里的水,宛如平静的心;中间的山,就像现在的我。只能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四年的生活,我想有个结果,所以有了它——我想抓住那朵云。
《逐风》,作品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作者从本科开始对这种素材就颇为关注,研究生期间延续了风格,并进一步研修。
本届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入选该展作品作者具备申请加入中国美协会员的一次条件。展览共收到全国1000多件作品,经展览组委会严格评选,最终有167件作品入围。这是美术学院继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后在全国性美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