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立国内首家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图)
日期: 2015-10-12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一门重要学科,但当前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的地位、课程设置差异很大,地理教育研究的交流也存在不对等性。10月10日,在浙江省第二届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高峰论坛上,我校成立全国地理教育研究领域首家专门从事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比较研究的机构——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将着力加强世界各国地理与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推动中国地理与环境教育走出国门,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地理与环境教育。

张晓雷 摄

  校长蒋国俊教授担任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建荣教授和张建珍博士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中心将依托浙派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组建由高校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基础教育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中心以“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比较研究”为建设目标,将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具体在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教育培养机制和体系、地理学习心理、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学方法等多个方向展开国际比较研究。今后,研究中心还致力于打造基于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依托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依托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合作发表、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交换等4个方面的学术研究平台,力争在地理教育研究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副校长杨玲教授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致辞,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我校办学情况及地理学科发展成就。她表示,浙江省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自去年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入研讨与经验分享,本届论坛也将成为激发思想、增进友谊与感情的学术盛会。希望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之后,能够充分依托联盟的优势资源,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强科研、出成果,促进师资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推进国际地理教育研究长远发展。

  杨玲与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秘书、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Michael Solem教授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校党委委员、科学研究院院长钟依均教授,本科教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地理环境学院等负责人参加仪式。

  10月9日至10日,在我校承办的全省第二届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地理教育研究专家及地理教育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及来自美国等的研究专家,围绕“浙派地理名校长论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卓越教师培养”“浙派地理名师论坛:新高考背景下的浙江地理教育改革”“世界地理教育研究进展”等主题开展主题报告和分论坛研讨。
  
  在论坛上,“地理潜能”与“课程改革”成为高频词汇,引发关注。Michael Solem介绍了关于“地理潜能”研究的国际地理教育项目,帮助教师理解地理知识、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地理学科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地理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阅读”相关案例、图片,从中收获日常生活中所不能获得的“强有力”的地理知识,使地理知识得以发挥价值,丰富与提升人的生活,增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对人地关系的理论性理解。教师作为地理课程的领导者,应起到研制课程、指导学生的关键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担起推动地理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责任。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玉山教授则关注了我国地理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使地理教育真正做到“育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地理课程就会面临“课堂转型”的挑战,对此,中国高师地理课程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导夏志芳说,教师不仅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还要指导学生“做地理”,让地理从一般的识记、理解走向体验、践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他建议教师大胆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将知识理解与内化提到知识传授与接受前,可以提前让学生观看相关地理知识视频,率先对课堂内容进行自行理解。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教融评,“教、学、评三套车缺一不可,教学必须知道学生知道了什么,教学评价必须定量定性‘两手硬’,同时不忘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力军”。中国地理教育教学专家委员会主任陈胜庆教授则以上海和浙江两个高考改革试点为例,陈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面临的挑战,认为教师要树立专业精神,提高课堂魅力,把地理教学从课本、练习、考试中解放出来。我校梁勤欧教授则重点强调了人地关系中的人文转向。

  这是我校自去年发起成立浙江省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成立并举办首届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高峰论坛后,再次聚焦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地理教育研究和地理学科发展。



编辑: 廖梅杰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