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顾帅 通讯员 郝潞)10月18日,《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王炜,《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分别作客“真人图书”活动,与我校师生畅谈文化发展。
说话有中文、西文之别;买药有中药、西药之分;文化价值上更是有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之大不同。差异甚大的两者,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该如何“握手”?王炜受化身“中西文化交流大使”,提出融合中西文化当属人文学术的使命。
长久以来,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念似乎有着水火不容之势,这在王炜身上也有所体现。从价值立场上,他是西方主义的,喜欢自由、科学和民主,但从文化趣味上看,他又喜欢中国的东西,他时常为书中甘愿为集体利益牺牲的人和事感动。这困惑了王炜整个大学时光,甚至毕业后也百思不得其解。
新加坡人文学术界提出的“亚洲价值观”点醒了他。其中提到国家要尊重个体,西方价值观最看重的个人优先也有所体现。这让王炜豁然开朗,“两种文化都有长处,只不过各自文化强调的层面会有区别。”王炜感受到,东方以群体利益优先、西方以个体利益优先的隔阂不是不能被打破,那么如何让这条鸿沟彻底消失呢?他指出,这是人文学术发力的好时机。“人文学术要融合东西两方的价值观念,产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王炜认为,在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中,既要包含自由民主,也要包含孝义廉耻。当前人文学术界,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面,多个不同价值立场的学派在人文领域“争春”。王玮指出,持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学者将在学术研究上焕发生机。他们不仅恰逢近十年人文学术颇有成就的“天时”,又坐拥在中国文化根基上做研究的“地利”,还享有人文学术越来越受大家重视的“人和”。
不过,王炜提醒大家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乐观,“在明代王阳明之后,中国思想史还没有出现过新的高峰。”而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正是在于国人能否在思想层面上有所成就。
谈起民族复兴,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发展经济,王炜却不这样认为。“现在经济学家在做的工作,就像在150年前我们前辈所做的工作那样,都是在为‘王阳明’的诞生做准备。”王炜认为最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通过人文上的建树来实现。“我们正在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这需要人文学者发挥作用。”王炜意味深长地说,“这是社会赋予人文学者的一份使命,也是一份荣耀。”
梁枢主讲了“共同体:一种新的学术视角”,结合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谈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宽泛的国学的特质、优势,及其对当下以及未来世界文明建构的重要作用的判断、评价和预测。他从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共同体文化,其有一种根本的基因或源远流长的传统,这就是孝道,重视宗亲、家族这个基本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命脉。但近代尤其五四之后,社会思潮日益重视阶级关系,传统文化或文化共同体面临解体的危险。原因在于对这种文化共同体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一种狭隘化焦虑,没有认识到其普适性的价值。
梁枢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与传统文化即文化共同体密不可分的。梁主编还预测了以国学为根底的共同体在未来中国和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国学是可以作为支撑整个世界文化重建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对文化共同体的维护和促进需要高层重视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中国传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共同体价值建设夯实进一步夯实基础。只要做到这两点,这个传统文化共同体所具有的人类普适性价值就会在未来若干年产生引领世界的重要影响。
在互动环节,读者还就当今农村空巢老人以及国学的当代处境等问题,同梁枢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