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日期: 2015-10-2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朱可楠 通讯员 崔余芳)10月18日至19日,“跨文化的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Aesthetics Cross Culture Academic Summit)在我校举行。研讨会由人文学院主办、省级重点美学学科及文艺学学科承办,主要为促进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交流,丰富跨文化背景下美学的研究内容、路径与方法。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及美国马里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的11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西方美学异同和现代美学转型问题进行了一场跨文化交流。
  
  会议由长江学者、人文学院张法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李圣华教授,国际美学学会主席、中国社科院高建平教授先后致辞。美国马里兰大学资深教授杰拉德·列文森,韩国美学会会长、岭南大学教授闵周植,广岛大学青木孝夫教授和臧新明研究员,复旦大学徐希定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教授,北京大学章启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等作了精彩的大会发言。
  
  高建平表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呼唤精品,师大是一块发展美学的好田,美学的种子一定能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高建平以“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为题指出,现代美学实际拥有非常强烈的理性主义传统,受理性主义哲学框架束缚,其研究往往脱离原本的研究感性和加强感性的路线和目标。过度的理性化导致了当代美学衰退,美学的意义在于感性的提升。因此,他呼吁,在当代美学的复兴和转型中,应真正从感性活动方面来理解感性,召回艺术,重塑审美。
  
  杰拉德·列文森教授作题为“构想一种非极简主义式的审美经验概念”的发言。他说,审美经验是一种有报偿的、有价值的或者说值得一做的经验,对审美经验的非极简主义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真正的主要目的,即使艺术家和欣赏者从中获得审美经验。
  
  青木孝夫教授作了题为“跨文化‘氛围美学’的融合与展开——以樱花为焦点的氛围美学”的发言。在民谣《樱花》轻快的旋律里,青木孝夫结合众多日本作家关于樱花的作品,将现场引入春天樱花烂漫的氛围中。他指出,“氛围美学”通过语言文字描绘的花的氛围之美,与花的绘画及直接赏花带来的视觉之美存在矛盾,这种反视觉性质的美需要观者用全身心去体验和欣赏。
  
  张法以“东亚美学的特点及其世界意义”为题发言说,东亚美学在按照西方美学方式建立起来的同时,又突显出自身与功利、概念、道德相关联,理性与感性相交融的特质。他指出,在“受西方美学影响”和“透出东亚特质”的二重互动中,东亚美学的特点会越来越彰显,西方美学的面貌也会越来越清楚,这使得世界美学应有的面貌也将得到更清楚的呈现和新的重写。
  
  人文学院刘彦顺、王洪岳、吴海庆、李震、程镇海、赖勤芳、阴志科等分别作了“流畅与涌现的美学——论《文心雕龙·附会》与文学阅读活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莫言小说美学的跨文化研究”“中西方诗歌审美经验基本理论比较”“关于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思考”“蔡元培的美学理论和西方美学”“桑塔耶纳美学的译入及相关问题”“价值论视野中的文学审美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发言。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杜卫作了《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内在联系》的发言,并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美学研讨会,国度跨越东亚、西欧和北美,各专家学者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联系古今中外,学术性强,涉及面广,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加强各国文化交流。



编辑: 廖梅杰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