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特聘教授潘建伟博士课题组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Sebastian YB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须健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李传友研究员、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Staffan P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教授等多家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在植物网格蛋白介导的膜蛋白运输(clathrin-mediated membrane trafficking)机制研究领域中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植物学顶级刊物《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5年平均影响因子8.03)和《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5年平均影响因子6.53)上发表,我校为这两项研究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
膜蛋白运输(membrane trafficking)机制或囊泡运输(vesicle trafficking)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是动植物细胞最重要的内吞途径之一,直接调控胞外物质吸收、膜蛋白丰度和胞内外信号传递等重要细胞生物学过程。近年来,潘建伟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定位等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证明了网格蛋白参与调控植物暗形态发生和光形态发生,并发现网格蛋白及其接头蛋白AP2复合体是环境信号和内源植物激素的重要调控位点,而另一类接头蛋白TPC复合体(哺乳动物细胞无TPC)是维持植物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因此,他们认为植物膜蛋白运输调控机制远比动物细胞的复杂,这与植物必须适应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生存环境相一致。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将为深入剖析植物膜蛋白运输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见解。该两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的资助。
《植物生理》由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SPB)于1926年创办,是国际植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也是生命科学类TOP期刊之一。
《分子植物》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于2008年共同创办,由Cell Press出版,已挤入195种国际植物学期刊的前10名。
潘建伟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等SCI刊物上发表34篇,1篇被ESI选为“高被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