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日未至,校园内一批学术盛宴已为庆典拉开序幕。学术大咖们的智慧和心得,吸引着广大学子倾听、感悟。
4月8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为师生带来主题讲座《乡土叙事,现代主义与世界性——对当代文学的乡土转向的反思》。基于中国当代文学近几十年来的历变,陈晓明讨论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生命力,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陈梦婷 阳雅丽 许志强 摄
“80年代两股重要的文学流派——现代派和寻根派的兴起,系受到欧美现代派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不可替代的影响。”陈晓明认为,80年代中期,莫言、贾平凹、阎连科、阿来等作家在接受现代派浸染时重新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经验,通过对欧美拉美文学的模仿与学习,进行了自己的再次创造。而在90年代,“乡土中国”复兴,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张炜、刘震云“成为不断自我生长的大树”,回到传统中去寻求资源。那么“乡土中国”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中国文学该何去何从?陈晓明表示,当下的中国文学应该重新面对现代主义,只有现代经验和乡土经验结合的作品才是能体现汉语文学世界真正高度的作品。
当日,外语学院也举办了两场专业相关讲座。英国杜伦大学博士郑冰寒带来“跨界:做有影响力的口笔译过程研究”为主题的讲座。在郑冰寒眼中,翻译的过程好比一个神秘的“黑匣子”。他从莫言小说入题,提出用心理学方法做翻译研究,强调译者要与作者、出版社积极沟通,用最小的努力做出成果。郑冰寒还演示了有声思维法、击键法、眼动法、核磁共振法等翻译研究方法,并向大家生动展示了过去30年实证研究方法的进步与突破。
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副会长田海龙博带来题为《学术话语的交融与交锋: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讲座。田海龙从交流、学术交流、话语策略、话语体系等概念入手,层层剖析,解释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话语的社会建构性、强调从语言建构视角对社会问题的多元理解。田海龙指出,作为后现代思想背景下的语言研究范式与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给当下很多现实问题带来启示。
4月6日,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晨汀教授做客“经管名家讲堂”,带来题为《组织间信任:概念、理论与可能的研究机会》的讲座。苏晨汀多层次剖析了组织间的信任问题,“商业的本质是合作,合作的必要条件是信任”,并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信任的概念,指明了五个相关的研究方向,如信任如何在圈子中产生、信任的弥补、信任的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