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条刊发刘鸿武教授在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图)
日期: 2016-04-2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4月21日,《人民日报》第16版(综合版)在头条位置刊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在“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聘任仪式及座谈会的发言。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聘任活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来自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体育界的100多名学术大家、文化名家、社会名流参加聘任仪式,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交流互鉴合作发展。

   刘鸿武教授的发言结合自己30年来从事中非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的经历,生动讲述了自己认识非洲、研究非洲、讲述中非关系的“故事里的故事”,阐述了如何通过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真诚友好的文化交流,架设起中非人民心灵相通的精神桥梁,从而不断推进中非合作向前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让中国形象更可亲可敬可爱

   作为一名中非关系的研究者,我要在很多场合对非洲朋友讲中国故事。我感到,非洲朋友对中国故事有兴趣、有期待,也有疑惑和担心。他们担心的是,发展强大起来的中国还是不是我们的亲密朋友?为此,我跟他们讲我自己留学非洲的故事,说明如果没有非洲大学的培养,我就不可能走上非洲研究之路,这就告诉非洲朋友,中国人是讲感情、重信义的。

  我们向别人讲中国故事,首先要研究对方、懂得对方,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复杂性和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要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们在浙江师范大学建了一个非洲博物馆,向国人介绍非洲艺术的魅力及非洲对中国的意义,很受欢迎。来访的非洲客人看到在浙江金华这样的小地方,还有一个收藏很多非洲精美文物的博物馆,看到中国朋友如此用心地向普通民众和大学生介绍非洲的历史文化,都很感动和兴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接下来的交流合作就顺畅多了。这个非洲博物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融通中非”的桥梁作用。

  我们自己说好,不如别人说我们好。让非洲朋友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认知讲中国的好故事,效果更好。我多次邀请或牵线搭桥请非洲朋友来中国访问考察。今年1月,尼日利亚国家通讯社总编辑助理朱利叶斯·伊都乌根据在中国实地考察调研撰写的《一位非洲记者眼中的中国》正式出版。这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尼日利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些年,我在非洲的政界、学界、媒体界交了不少朋友,我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要多讲中国与世界一起发展、一起合作、一起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说明中国不是“独步”世界,更不是“独占”世界,让中国在世人眼中变得更可亲、更可敬、更可爱,这样,中国在世界上才会有更多好朋友、好伙伴。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4/21/nw.D110000renmrb_20160421_2-16.htm






编辑:朱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