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沟通诗歌和小说的桥梁。”11月27日,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宁为我们解读苏黄诗歌与小说典故之间的联系。
这里提及的小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罗宁认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 “记录见闻为主,反对虚构和幻想”,其目的和功能是“广见闻”。
“君子耻一物之不知。”宋人喜好追求广博的知识,“天下之书,无所不观”,将大量知识用于诗歌中。然而,大量用典也带来宋人写诗的不良风气。宋人相贺需写次韵诗,若无思绪,便用典故堆积,典故越生僻,诗歌越“亮眼”。如此作诗既无情感所在,又难以理解,宋代诗人韩驹就曾批评过用典而不知其来历的写诗风气。
其中,苏黄“见闻”更是广博,故诗中用典更多。苏轼在《贺陈述古弟子章生子》一诗中,短短八句话却包含了郁葱佳气、汤饼客等七个典故。
苏诗用典大多取材于《世说新语》,也包括佛书、道书等杂书。“包罗万象,鄙谚小说,无不可用。”清代诗人叶夔评价说,苏诗用典多且生僻,为解读苏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宋代著名词人林洪便花费20年时间周游天下,来研究苏诗中的“元修菜”是何物。宋代诗人赵夔为苏诗注释时,在梦中都在向东坡先生请教词句内涵。
“典故是诗歌四要素之一。” 宋人为解读苏黄诗歌或增加创意,都要大量阅读小说、杂记等。宋人喜好在作诗时引用大量小说典故,受苏黄影响的江西派诗人作诗更是如此。所以,对当代人来说,只有大量积累典故,才能深入了解诗歌的本质。
宋诗用典不可缺少,宋代文人惯用的典故来自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以小说典故表达情怀。苏轼以“道华亦尝啖一枣”感概自己曾像道华一样,吃一颗无核枣,那么,自己可以得道飞升吗?可见,只有“广见闻”才能让诗歌的本质浮现眼前。
编辑:张凯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