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就是一个特殊的跳高运动员,而我一跳,跳了57年。”5月22日,丽泽故事汇第33讲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开讲。
本期嘉宾是中科院国家级顶尖人才、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杨文采,现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球物理学家,国家级顶尖人才杨文采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他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讲座结束后,还聘任浙江日报记者沙德安为我校客座教授,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朱坚为其颁聘书。
“科学家是特殊的跳高运动员”
“科学家做科研,就像是运动员跳高一样。”在杨文采看来,科学家和跳高运动员有相似之处。给自己规划目标,一次次地起跳、尝试,在达到目标后,又不断地升高杆子,接受新的挑战。
将近60年奋斗在科研一线,支持他保持激情的是“地球和自然的力量”。在一次从阿根廷飞往澳大利亚的旅途上,他看到了南极洲五点初升的太阳:“一瞬间,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涌动,地球这么宏大,我更要珍惜我短暂的生命,希望我的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
同样的,火山、地震、地磁场……地球的每一种自然现象,在他眼里都是奇妙的。“我们的地球依然激情有活力,我有什么理由停下脚步呢?”除此以外,杨文采的科研动力也来自于千千万万写书的作者,“从他们的文字里,我可以看到他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
“优化人生,就是让人生轨迹与时代轨迹的夹角最小”
1969年文革期间,当看到昔日同学纷纷转行干起木匠、针灸的时候,杨文采也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自己连最新翻译的三篇专业文章都看不懂,还要不要继续研究地球物理?但是他相信,国家的未来是一定有希望的,“国家要富强不能没有地球仪”,未来不能没有地球物理的研究 。“即使用一辈子也要看懂这些文章”。抱着这样的决心,杨文采开始了“万里求学路”。
为了能跟上时代的轨迹,1981年,杨文采在国家支持下,到加拿大进行深造。他常常饭菜一煮就是一个礼拜的量,放在冰箱。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的空缺,直接就选择了9门课,上到下午三点,吃点带去的冷饭,马上开始做实验写论文。
“30个月在加拿大念博士是最辛苦难忘。”杨文采感慨。在国外留学,不断接触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杨文采总结出了自己眼中的“科学精神”:理性、客观、精准、系统、质疑。急切回国后,杨文采用才能回报祖国人民对他的爱和期望。被聘在北大教书两年,他把在国外上课的笔记,按照自己的学习的思路写成教案,将专业的知识传播给大家。1997年,中国建立大陆钻探队,杨文采毫不犹豫加入,进行各项研究,他相信“学术成果是全人类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委派国外的专家,杨文采曾与周恩来、温家宝、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人有过亲密的接触。回忆起与周恩来总理的会面时,杨文采眼含热泪:“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感受到他对我们满怀着期望和爱。”
“方程是科学美妙的诗歌”
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杨文采拥有理性的科学思维,然而在潜心科研的同时,杨老还是“文学爱好者”。
早在中学时期,杨文采就与另外两位同学组织了“粤晶文学社”,在习作《我的理想》中,他描绘了“想要改变世界”的作家梦。而就在高考前,他看到高尔基关于作家的论述,行万里路,结识千万个人,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写出好作品,遂决定考地质学院。
然而进入大学后上的第一堂课:高等数学逻辑,让他意识到现在的专业学习离最初的作家梦已经很远。坚持还是转向?杨文采坚定地说:“要让自己的轨迹和时代前进轨迹之间的夹角最小。”
深厚的文学涵养,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这些都来源于杨文采惊人的阅读量。念书时,杨文采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书。“文学使得我了解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杨文采说,也正是文学让他学着去探究作者的思想。在研究间隙,杨文采用读书的方式减轻压力。“拉拉二胡,看金庸小说,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艺术享受。”
阅读时常使他精神一振,优秀的作品更能触动他的内心。与诗人的内心相通,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杨文采说:“我一点都不寂寞。”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文学看似没有交集,但是杨文采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基础,文学和科学都在用语言表达思想。”
最后,杨文采寄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核心就是你的心灯。如果心灯点亮,你就能把握并不断优化人生轨迹,如果没有点亮,时代也会召唤你去点亮它!”
摄影:郑雪静
编辑:张凯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