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环球时报》第14版国际论坛“环球圆桌”栏目,邀请三位外国学者从不同地域、不同角度,论述他们所认知和期待的“中国故事”。非洲研究院索马里籍学者和丹博士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日本早稻田大学荣誉教授天儿慧一并受邀撰文。
在《非洲朋友的期待》一文中,和丹认为,在非洲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契合非洲朋友的期待。她表示“中国都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跟非洲各个国家的关系。不管别人怎么说,非洲国家的领导、学者以及民众,都将这些事实看在眼里。中国在非洲是一种友善的存在。”西方媒体的“锐实力”论,是无凭无据的。要让非洲民众理解、认可中国的“成功故事”,需要让这个“好故事”有更多符合他们文化习惯的元素和思维。
和丹还指出,中国的“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形式上。故事得脱离传统宣传的思路,对外传播不要简单强调以提高中国“软实力”为目的,而应以表达“真诚希望改变世界上因为欠发达而造成的问题”为目的。除了对中国成功经验的骄傲外,还要以真正地为世界上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民着想,真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来促进传播。目的和态度的改变,将带来接受度的改善。
全文如下:
自从非洲各个国家独立并与中国建交以来,中国都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跟非洲各个国家的关系。不管别人怎么说,非洲国家的领导、学者以及民众,都将这些事实看在眼里。中国在非洲是一种友善的存在。
中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都不同,但是,哪怕是处在同一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西方国家看待中国的视角是片面的,并且将中国的发展定义为“锐实力”,也是没有真凭实据的。非洲的国家民众亲眼目睹了,中国在非洲到底是在以“锐实力”的形式影响他们国家,还是以实际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的方式,推行互惠互利的政策。
要让中国的“成功故事”被更多非洲民众所接受,甚至被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所接受,就需要让这个“好故事”有更多符合他们文化习惯的元素和思维。
每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总伴有不好的一面,而这一面也应让世人看到。有时候,塑造得太完美,很容易被人认为是虚假的。外界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后来如何纠正错误,可能更感兴趣。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都需要中国的经验。讲故事时可以实事求是地从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中国的收获和成绩,这能让人觉得更真实。
此外,要被非洲国家或者中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就需要站在各个国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要加入这个国家的专属元素,用这个国家的语言习俗和表达方式去讲述,这样对象国的民众才更容易懂得中国的“好故事”,明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这个故事还应从小事件、小细节、小人物开始说起,如果拿数据来讲大道理,很多人可能缺乏倾听的意愿。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中国的“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形式上。故事得脱离传统宣传的思路,对外传播不要简单强调以提高中国“软实力”为目的,而应以表达“真诚希望改变世界上因为欠发达而造成的问题”为目的。除了对中国成功经验的骄傲外,还要以真正地为世界上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民着想,真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来促进传播。目的和态度的改变,将带来接受度的改善。
如果让我来设计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脚本,我会选择讲述小村庄的一户家庭近40年的故事。首先从他们长辈的生活状态开始,到父母前往北上广打工的故事,再到他们自己创业打拼的故事,再到他们的孩子受到高等教育成为高新技术人员的故事。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在40年里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这个村子慢慢地发展成发达的城市规模,以及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变。
一个普通的故事能够让人懂得,其实这个改变的过程很痛苦很漫长,但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编辑:张凯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