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嵩溪秋意浓。10月21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暨嵩溪村保护利用研究作品展在嵩溪村开幕。
来自11个省市的30位学员,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创作,完成了以“生长”为题的结业作品。这些作品,既遵循传统,又饱含创新。呈现的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师长学者们在嵩溪观察生产的行为样态,体验生活的基本方式,感受生命的时光印痕,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与世界展开积极的对话,寻求多元解答,重新思考传统村落的发展进程,展现历史村落的广阔未来。
我校王陈辉和罗青石共同设计了一把铸铁“嵩溪椅”。他们在与村民生活和交流过程中发现,村民平常习惯搬一把椅子,坐在街头巷尾闲谈。于是,借助一把村民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结合嵩溪村的村民的生活需求与空间本身的需求,设计了“嵩溪椅”。倡导设计的原真性,尊重存在的原生态性,排除过度设计,用极少的干预手段来表达设计师的态度——真正理解村民生活。
而来自江苏盐城工学院的学员陈福阳,为嵩溪做村落规划的时候,找寻并追溯了嵩溪村落的“生长开始”,梳理出了从宋代、明、清以来的空间发展脉络。“这个延展过程是符合山水空间以及文脉传承的规律性。”陈福阳说,近代以来,人口的继续增加将这种规律方式削弱了,使得整个村落后期建设呈高强度蔓延状态。他建议,传统文化村落的综合保护利用要尊重自然生长的脉络,现代生活方式及发展业态也需与传统文化气息健康的共生下去。
林会群小组等作品关注的是既有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与开发。她在村中认识了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品牌、空间、文创等方面做了一个共享公区和手作伴手礼空间的整体策划和设计,提升民宿整体品质,为民居的保护利用提供一个样板,以此引导村民以及返乡青年利用好乡村的空间和文化资源,在村落创业。
来自海南大学王莉,弃木利用创作了《溪•案》。几案采用传统手艺制作,案柜面植入暗溪形态,上下开启留涧隙,木榫卯,可拆卸,无施钉,环环相扣,精谨秀劲。
今年6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在我校开班。来自国内外24名名师,授课32天、236个课时,11天走访10个地级市,考察32个村落,深入系统了解我省古村落的基本情况。
如何让老村古宅活态生长、焕发新生?我校美术学院副院长、校乡村景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施俊天教授,把村落跨领域融合、整体保护利用作为探索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浦江十分注重古村落保护利用和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他把目标定在了嵩溪村,要求学员以“生长”为主题进行作品设计。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五年愿景。浙江是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省份。思考解答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走出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浙江样本”这一重大课题,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村落的生长要施好农家肥。”施俊天说,要改变古村落保护利用过度商业化的方式,而是要立足乡村文化传统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整体介入,学科交融,系统推进,为传统村落“量身定制”保护利用项目,因地制宜保住传统村落的个性和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链接:
《浙江日报》:青年才俊聚浦江以村为题做设计
中新网:《国家艺术基金聚焦浙江村落 以“生长”为题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新闻客户端 《以古村为题交作业 国家艺术基金历史文化村落人才培养项目今天结业》
编辑: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