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目在高考中始终排在第一的位置。目前,高中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已经公布,新教材将从明年9月高一年级起陆续使用。
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教学、考试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这些问题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也是高中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最近,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先生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不同场合对2018年高考试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今后的命题方向发表了观点,更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权威专家一: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日前,顾之川先生在《中国考试》发表署名文章,就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和学生如何复习备考谈了自己的观点。
一高考语文试卷结构怎么变?
以全国卷为例,近年来试卷结构总体稳定:
阅读70分、表达80分一直未变,其中现代文阅读36分(包括论述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古诗文阅读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包括语言基础9分,语言运用11分),写作60分。
高考语文试卷局部改革的方向:
在价值导向上,更加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助推素质教育,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
在考查目标上,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创新能力;
在考试内容上,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增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试卷结构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
在学科素养上,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等关键能力。
二高考语文核心素养怎么考?
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考语文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考查,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景设置题目,以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积累、梳理、整合的情况,是否形成了良好语感,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期达到考查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如,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改过去分别设题考查的做法,而是选用一个连贯完整的阅读材料,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考查语病辨析、句子补写和成语运用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所选材料涉及“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动物迁徙等内容。
这类试题,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情景化的设题,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
思维发展与提升
高考语文近年来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如,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与逻辑关系,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和思维张力,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再如,2018年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
如,2018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老舍的《有声电影》,让学生分析“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学生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2次出现的“酒”的不同作用;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些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同时学生可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相关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时代的文化,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高考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应涵盖这3种文化。
如,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让学生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联系与区别,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小说《赵一曼女士》,让学生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追寻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关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最新科技成就。
三高考语文如何复习备考?
高考语文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要求学生融入新时代,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格局、新视野。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大胆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
语文课学的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高考语文的首要考查目标。学生要多读书、多观察、勤思考、勤练笔,使写出的文章既有逻辑性,又能深入浅出。
权威专家二:温儒敏,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先生日前在深圳的一场讲座上,针对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命题方向的七大新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学生要学会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学习,剩下的时间就要去接触更多的古文。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考生应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今后的阅读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学生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多读《新华文摘》。
三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复习中,学生要多进行检索阅读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我主张文言文学习也要1+X,学一篇课内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六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2018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七 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 “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