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蒋风和英士大学 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期: 2019-04-25 作者: 供稿单位: 第11版:全媒体

前排右五为蒋风


记者 孙梦婷 文/摄

英士大学是金华历史上唯一一所现代国立大学,当年与浙江大学齐名。

一说起英士大学,94岁的蒋风眼睛放了光。这些年来,很少有人会问起英士大学的事,但作为英士大学昔日的学生,蒋风对这所学校倾注了许多感情。他说:“最困难的学习生涯在那里度过,最难忘的记忆也在那里。”

英士大学初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1938年11月筹办。1939年5月,为纪念浙江籍辛亥革命先驱者陈英士,改称“浙江省立英士大学”。1946年至1949年间校址迁至金华,1949年8月并入浙江大学。

蒋风考取英士大学那一年,刚好是它成为国立英士大学的那年。

几经辗转,与英士大学结缘

蒋风是金华人,从小喜爱文学。家庭条件让他的求学路比较曲折,6年小学读了3年半,6年中学读了2年半,高中没毕业就去考大学了。那一年,他从金华走路到福建建阳,整整走了一个月,想考取东南联大。

“东南联大是在金华筹建的,后来因为战事迁到了福建建阳。”蒋风还记得,他在东南联大读了一年先修班后,考到了暨南大学中文系,读了半个学期读不下去了。

“没有申请到公费读书名额,念不起了。”说来也巧,那一年,英士大学改国立,到建阳招生,它的农学院公费名额多达80%。1943年11月,蒋风考取了英士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后来,因为畜牧兽医专业涉及许多化学知识,蒋风没有化学基础,第二年他便通过争取转到了英士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经济系,直到毕业。

四年大学,读了四个地方

“四年大学读了4个地方,大一在云和小顺,大二在泰顺司前,大三在温州城里,大四回到金华。”蒋风说,印象最深的是在泰顺那年,因为全年大家只能吃到三样菜:春天吃毛笋,等到毛笋长成毛竹了,改吃番薯丝,吃到下半年,再吃芥菜……差不多一个季节吃一样菜。

当时的学习环境很困难,晚上没有电灯,大家用的都是桐油灯。蒋风感慨:“灯芯烧没了,得拨一拨才亮,我记得当时看书就是左手拨灯草,右手翻书,两只手都很忙。”

后来,英士大学迁至金华,并将金华作为永久校址。当时先是租用了金华城里一些民房孔庙作为学校临时用房,规划中的新校址在如今浙师大北门高村一带,“但新校址并未建成,只在侍王府边上盖过一排平房,后来拆掉了”。

加入民主学社,为群众发声

当年,英士大学作为全国36所国立大学之一,曾拥有80多位教授。在蒋风印象里,英士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也很有见地,“英士大学有个民主学社,非常有名,成员都是英士大学的进步学生,经常为群众发声”。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在浙江省档案馆中找到四封绝密电,都和我有关。”

蒋风清楚地记得这四封绝密电,一封是给***浙江省主席沈鸿烈的,一封是给警保处长竺鸣涛的,一封是给金华县长杨振的,还有一封是给军统内部第五科的,内容差不多。

关于绝密电的内容,蒋风闭上眼睛就能背出来:“查金华乱党分子蒋风,还在纠集余党,组织大江通讯社,进行学校活动,请严密注意。”

多年以后,蒋风在金华市档案馆看到一份《国立英士大学共党嫌疑分子名单》,在这份77人黑名单中,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备注栏中这样描述他:“蒋风,高个子,戴深度近视眼镜,民盟情报员,大江通讯社记者。”

“当年***怀疑民主学社是民主同盟组织的,我就上了黑名单,其实我并不是民盟成员。”年轻时的蒋风并不知道自己曾被认为是乱党分子,“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现在过的每天都是赚到的”。

如今94岁的蒋风还经常翻起在英士大学念书时的照片、书籍,点点滴滴都是故事。


来源:《金华日报》(2019-04-25  第11版:全媒体)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