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商务部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2019年非洲法语国家小商品市场建设研修班”结束了对东北亚经贸中心城市——哈尔滨的参观考察,回到金华展开了研修班心得分享会。
本次研讨由援外基地主任孙逸主持,参与者为来自几内亚、吉布提、乌干达等国家工贸部、外交部、数字经济信息部、安全部等各部委的厅处级领导。席间,大家针对为期3周的课堂授课、参观考察等所见所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性事件,而是基于勤劳、开放、创新的必然,大家纷纷表示要带着中国开放的心态和思路回到祖国,开放心态和市场,加强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也希望中国能够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自己的祖国,利用双方的比较优势走向共赢。孙逸主任以义乌生产的“手机壳”为例子来阐述了中国的小商品发展的经验:首先是开放,中国不但只有一个14亿人的超级市场,而且经营思路是走向世界,向全世界60亿人销售手机壳。这需要开放的心态,只有开放才能吸引到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从落后到先进的弯道超车,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其次是创新和勤劳,在义乌的工厂大家都看到了义乌人的吃苦耐劳,没有勤劳再多的灵感都是纸上谈兵,而没有创新再多的勤劳可能都会事倍功半,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三是完整的产业链,拿手机壳为例,其由金属和塑料组成,还需要压模机、打孔机等机器加工,需要电力供应就需要电线、变压器、超高压输送等基础配套保障。而中国不但可以制造金属和塑料材料,还能生产压模机、打孔机这些设备,有完善的发电系统和各种基础配套,也有完整的配送物流体系……这种极其完善的产业链是最有效的竞争力,也是人口红利过后的发展后劲,更是贸易战里中国的底气。最后,结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学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能够借鉴中国模式的先进性来指导本国发展,在研讨会最后各位学员纷纷写出了自己的研修心得,并且将自己对中国美好印象拍摄成照片展示了出来。
作为南南合作的缩影,该研修项目为国际友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各国学员求同存异,跨越民族、语言、文化、宗教和信仰的藩篱,持友好开放的态度,积极探索人类的共通品质,彼此收获了理解、尊重与可贵的友谊。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