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非洲博物馆:远方的诗和身边的梦
日期: 2019-08-16 作者: 供稿单位: 流观非洲微信公众号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正门

什么叫博物馆?“博物”之说在中国古已有之。“博”有广大丰富的含义,“物”则是世间万物,或自然,或人工。据说“博物馆”一词是从英文Museum译出的,是为了对缪斯(Muses)——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活泼女儿——表示敬意,所以在古希腊Mouseion被看作是供奉缪斯的神殿。

博物。缪斯。神殿。这些关于博物馆的词源和传说,本身就会吸引“年轻人”——有着不老的好奇心的人。海伦·凯勒都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除了家人和喧嚣的世界,她把第三天给博物馆。 

你对博物馆的热情,可能不仅仅来自想象,你骄傲于自己已经参观游历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那些经历或许会让你相信杰出的艺术品都是礼貌友好的事物,抚慰人心、令人陶醉,但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要一把摁住你的脑袋,把你的平静安逸击碎,然后重组你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在这里,真实世界是非洲。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

这正是你冒雨前来的目的,是不是?星期天的下午,你站在这个博物馆里,准备好接受一切想象中的非洲。看着那些古老的面具,你可能会想,这就是毕加索说的“真正的雕刻语言”?佩戴这样的面具是在和怎样的神祗交流通灵?

转角处你大概会遇见那些陌生又绚烂的线条花纹,你会不会想象这些图案色彩如何被穿在一位少女的身上?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乐器、农具、家具,巨大的雕刻着动物和森林的木门,你啧啧赞叹着完成参观,你以为自己真的知道了,你记住了一种感觉,博物馆陈列灯光的色调。几个月以后,那些古老艺术品带给你的,可能就不剩下太多了。

所以,你需要真正走近一些知识,而不仅仅留下一些印象。你需要知道这些艺术品生长的土地,以及那些土地上生长的文化。博物馆能给你的影响、震撼与颠覆,绝不只是一场此时此刻的艺术盛宴,供你享用,它更像一扇窗,让你就此发现一个世界。震惊、好奇、疑惑、遥想……当你的目光抚摸着那些遥远的——无论时间还是距离——人类创造的神奇,博物馆里的非洲音乐,甚至是艺术品散发出来的特殊气味,都成为你独一无二的真实体验,你自己的。那时候,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带着你自己的情感,知识变得有了温度,同时,知识也让你的印象,不仅仅停留为印象,它会在你的讲述里,成为你的阅历,以及,生命的一个小小的或者极大的部分。

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在非洲博物馆为学生授课

博物馆于你,会成为一种记忆,但它更是一个起点,如果它能吸引你,走近那个世界,走近那些知识。你需要知道这里是非洲,更需要知道这里又并不是完整的非洲;你需要知道这里是古老的非洲,并非今天的非洲。

我在这所大学里工作,是非洲语言的研究者和博物馆的狂热爱好者,于我,这所博物馆充满了神奇的相遇。真诚地希望这里的每一个面具,每一件乐器,每一尊雕塑,都能被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从古老而遥远的时空辗转来到我们的生活中,背后藏了太多的艰难与故事。

2012年2月时任莫桑比克总理艾雷斯•阿里一行参观非洲博物馆

非洲研究院院长,也是博物馆创始人的刘鸿武教授,和他的朋友们——郭栋先生、程晖先生、李叔弟先生、李松山先生……惺惺相惜、肝胆相照,正是他们共同对非洲、对艺术的热爱,以及无私的捐献和共同的努力,才让我们有缘与这些艺术品相遇。非洲博物馆里,你能碰见的中国学生,也许正是从这里的好奇,开始热爱非洲,远赴非洲。

从坦桑尼亚前总统、莫桑比克总理、喀麦隆驻华大使这样的非洲领导人、高级外交官,到来自非洲的专家学者以及年轻的留学生,在这里你能见到形形**的非洲人,津津乐道、热泪盈眶,他们都吃惊于远在异域却偶遇家乡。而他们在回国后的慷慨捐赠,也使得馆藏更加丰富。

2019年5月非洲驻华使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一行参观非洲博物馆

还有我们的特聘研究员约罗教授,他是前马里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也是前任马里国家博物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国际顾问——是一个非常懂博物馆、懂非洲文化的人,他悉心对博物馆藏品进行研究考证,只为了让我们站在一件雕塑前面的时候,可以真正走近它背后的那片历史与那些生活在远方的人们。

就在不久之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无疑是我们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古老的非洲与古老的良渚是又一次的神奇相遇,于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些和非洲艺术、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在良渚开启与非洲的美好际遇。

非洲研究院马里籍学者约罗博士在非洲博物馆为学生授课


来源:流观非洲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