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印泥盒,壮族织锦技艺制作的娃娃,扎染、蜡染技艺制作的现代床上用品……昨天下午,当汇集我省五大高校的“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实践展”在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以全新姿态亮相时,这些再现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全新作品,与这个由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院民艺馆的风格相映成趣。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胡雁介绍,2015年以来,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要求,共同推出了我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个研修培训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引入高校学术资源。”胡雁表示,从2015年先由我省两所高校做试点,到今年已经有5所浙江高校参与进来。“5年中,在浙江举办的国家级非遗研修研习培训班已经先后培养了1300多名学员。”
而且,每所高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就像这次展览分的五大板块分类一样——“再造”为中国美术学院主板块,展出陶瓷、漆艺、金工等非遗传承人作品;“转化”为浙江理工大学主板块,展出非遗传统技法与新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内容,体现非遗研培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成果;“精研”则为浙江师范大学主板块,展出青瓷、竹编、木雕、银器等非遗项目作品,体现高校在非遗的拓展研究方面的成效;至于浙江农林大学主板块“深耕”,展出以茶文化为主轴的茶叶、茶庄、茶人和茶事,营造当代茶文化生活的氛围;还有“拓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板块,展出该校的强项专业——以装裱和蓝染为主的非遗研培项目。按照总策展人周武的想法,本次展览为观众营造出中国传统园林式的沉浸体验,主题色就是让浙江引以为豪的青瓷色。
在浙江理工大学展区,不仅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壮锦娃娃,还有用壮锦、蜀锦、侗锦开发的彩色腰带系列,以及典雅的吴罗宫扇。浙江理工大学纺织非遗研究所副所长鲁佳亮介绍,浙江理工大学3年中在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领域开展了6期高级研修班。“比如吴罗,原本是没有颜色的,我们现在用数码印花好像也很简单,但其实要在以轻软著称的吴罗上印花并不容易。它不像纸张那样平整,印花很容易错位。现在我们开发的跟踪提花数码印吴罗技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陈琳则自豪地推荐了传统扎染、蜡染结合的现代床品系列。“传统非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每种技艺都不兼容。”于是在今年浙艺负责的非遗手工印染技艺培训班上,他们特意在分组上把扎染、蜡染、枫香染、蓝夹缬等各种技艺高手都混合在一起,希望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像这次布依族的小伙王良洪就用蜡染和另外的扎染团队进行了一次跨界,设计的床上用品完全可以直接在民宿销售。”
来源:《青年时报》(2019-08-26 第A08版)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