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暨展览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民艺博物馆举办新闻发布会。
在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本次活动总策划人周武看来,“本次活动总结梳理了浙江省高校自2015年以来非遗研培的特色成果,聚焦研培新思路、新话题。”他说,“展览主题‘生根·迭代’直指非遗传统工艺的本源与拓展。‘生根’意指根植于民族文明的土壤,是不断繁育、蔓延着的文化根脉,是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迭代’象征有序更新、升级换代,是可持续发展的航标,也是建构深层次活化系统的靶向,暗喻文明在一次次的修复中重生。‘生根·迭代’为今天非遗研培的发展探索了道路。”除此之外,周武认为,“非遗研培不是普通层面的培训,而是一项需要跟进传承人发展的长期性工程。就高校而言,除了专业教学,非遗研培还要包含工艺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多重内容,从而促使高校教育资源向民族传统工艺研究流动。”
本次展览由“再造”“转化”“精研”“深耕”“拓新”五个板块组成,分别对应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五座院校,结合各院校的非遗研培成果,以作品(产品)、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体现浙江高校在非遗研培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回溯浙江非遗研培的育人历程。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党委书记刘修敏在发言中总结了浙江师范大学的研培成果,“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浙江师范大学在非遗研培工作方面起步比较早,经验丰富,始终秉承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坚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的‘三个精心’原则,在项目选择、组织工作和具体执行上精益求精,力求研培课程能够真实有效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周丽芳表示,学院在非遗研培方面秉承“研习传统技艺,革新时代表达”的理念与宗旨,在研培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培训成果在当代的跨界交流与现代运用,尤其是在传统手工装裱技艺和手工印染技艺两个重点研培方向,已经逐渐形成可持续推进的浙艺非遗研培品牌。
浙江理工大学纺织非遗研究副所长鲁佳亮以织锦研修班为案例,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在非遗研培方面的侧重点与新思路。浙理工致力于打造“整建制非遗研修班”,在培训传承人工艺与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了解传承人的生存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研修计划,助力扶贫攻坚。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秘书长苏祝成表示,浙江农林大学的非遗研培以茶为核心,结合科学与种植、技艺与品评,注重非遗与文化、观摩与交流,致力于完善传统民间师徒传承中不足的知识结构,培养学员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茶叶市场的规律与发展趋势。苏祝成同时表示,浙江农林大学绿茶制作技艺研培班为茶人们提供了交流平台,为行业互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的悠久历史及当前在传统文化复兴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他说:“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在许江院长的带领下,致力于东方视觉文化的建构,非遗、手工艺术都是东方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遗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所以今天的非遗,如何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化内核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非遗研培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胡雁总结了2015年以来浙江高校在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方面的进展及取得的成绩。他说:“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是一项非遗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浙江是非遗大省,也是传统工艺非常丰富的地区,因此,浙江也是最早参与到非遗研培计划中的省份之一。虽然浙江从高校资源来说,在全国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五年来参与到研培计划里的高校,不仅数量不少,且质量很高。目前浙江省一共有5所院校参与国家级研培计划任务,即承办本次活动的这5所院校。”同时,他对本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次展览有三大优势特征:其一,体现了对传承人主体地位的尊重;其二,充分展现了非遗保护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其三,贯彻了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本次活动还将于9月5日至9月6日开设“浙江对话”,届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民艺、手工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将亲临现场,一同探讨未来高校非遗研培的发展思路和拓展方向。
来源:《杭州日报》(2019-08-29 第A23版:艺尚)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