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江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烟花繁吴苑,莺花暖越江”……随着一幅幅诗词曲描摹出的江南画卷,被与会学者铺陈在天高云阔,宏阔悠远的北国春城。日前,第六届江南文化论坛在吉林长春落下帷幕。
以“松花江上望江南”破题,主办方的立意可谓另辟蹊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方文化、中原文化直下南传,与南方文献碰撞、交融,成就了江南文化的丰富与包容。“对江南文化的叙述与认知,会因观照立场的差异而大有不同。借镜他者,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此次论坛主办方之一的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玉兰,将江南文化论坛近年来一直在移动、在流动,从长三角地区到西南贵州,再到荆楚黄石,现在又被吉林大学文学院欣然接受,移师东北长春的原因娓娓道来。
图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陈玉兰教授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江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孕育着水乡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承载着华夏大地几千年的精神与文脉。研究审视江南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化品格与审美具有重要意义。”主办方之一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亦将该学院参与主办的初衷表达得清晰、饱满。
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记。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共同体研究,浙江省率先启动了长三角地域文化研究,2006年在浙师大设立了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引入长三角地域文化研究,设有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江南城市与社会3个重点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近40项,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省社科规划等各级各类百余个项目。目前,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4项、省哲社一等奖8项,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发起举办了五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推动长三角学术文化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江南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教授胡晓明说,东北不仅是因为清代宁古塔事件而成为江南文化的辐射点,不仅因为这个事件中所包含的文人生命故事与厚重友情而名垂青史,更因为江南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属于江南的,更是属于中国的,不仅仅是属于古代的而且也是属于未来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江南文化需要跨界,跨出史学与文学,古典与现代,甚至中国与东亚。
江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正在凝聚。相比往届,第六届论坛有更多江南地域以外的学者参与,尤其是东北、西北、华南的学者的参与,彰显了文化江南幅员的广阔,江南文化辐射之广远。
江南文化研究的多样性进一步彰显。此届论文选题丰富多样,学者提交的论文,比如梅新林《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中的江南文化地图研究》、陈书录《明清江南浙地文学与商贾的互动》、严明《明清江南文学资源的传承开发》、马大勇《“风雨一心知,欲去歌慷慨——作为网络词坛重镇的留社词人群》、邱江宁《北人南下与元代散曲的繁荣》、李贵《南宋行记中的身份、权力与风景——解读周必大<泛舟游山录>》、李小成《北山学派在<诗经>研究中的反叛与理性回归》、韩启超《六朝江南社会的音乐消费研究》、赵厚均《清中叶常熟闺秀归懋仪的生活世界》等等,论题涉及文学与艺术、学术与文献、社会与经济等各个方面;选题既立足于江南文化的地域个性,又放眼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宏观;在研究中,既注重时间上古今源流的纵向探究,又注重空间上区域内外的横向比较;既重视传统文化意蕴与精神的探析与研究,又重视当代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阐释与重构,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江南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勃兴的学术研究新领域,正在形成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研究队伍。出席论坛的既有像陈书录、俞樟华、严明等在学术界很有声望,学术生命仍呈青春勃发之势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像沈文凡、马大勇、李贵、邱江宁等博学多闻、视野开阔的中年学者,一批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也在论坛上崭露头角,他们新锐的研究令人惊喜,他们的加入,更为江南文化研究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论坛参与主体年轻化成为现实。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