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在杭州开幕。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67个国家的120余位媒体代表,海外知名智库高层,与我省主流媒体、学者及省内各地代表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当今世界,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这些变化,全球媒体如何拓宽传播渠道、推进融合传播、讲好彼此故事,各国媒体代表、智库高层和学者都有怎样的实践和建议?记者现场作了记录。
日本福井电视台专务、中国及国际市场战略项目负责人酒井美树男:
与东京、大阪之类的大城市不同,福井是一个位于京都市北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城市。1994年,我方与中、韩两国的地方广播电视台签署了友好亲善三角协议,并在接下来的25年间,每年都进行着“联合节目制作”。我们追求的是共鸣、融合、“友善的微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目前,各个国家的电视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互联网的竞争。通信和广播的融合,将加速全球5G信息革命,万物与AI(人工智能)的结合,可能会大范围地改变行业本身。我们必须努力制作可以适用在网络上的节目。为了传达对3个国家的人民有益的信息,我们必须制作“值得信赖的节目”和“高质量的节目”。为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过联合制作所培养的图像表达能力和采访能力。
《今日巴基斯坦报》记者萨布里·比拉·艾哈迈德:
我注意到,中国慷慨地与其他国家分享了自己的成功。“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关心其他国家、乐于与其他国家分享的体现之一。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创造了数百万就业岗位,为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相信,媒体可以呈现真相,帮助心存怀疑的人打消心中的不信任与怀疑。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之间展开全面媒体合作十分必要。媒体合作很容易成为沟通的有效工具,还可以搭建一个共同平台,树立“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信任与信心。全面媒体合作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合作可以让各个媒体组织有机会实现内容、技术与人力资源方面的互惠共利,帮助记者用更专业、更全面的态度撰写、发表深度报道。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
媒体传播,内容为王。做媒体传播,自身一定要有独立自主的知识、思想和文化。过去十几年,我们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建构相对独立与统一的“非洲学科”,这是中非发展合作知识体系进行国际话语传播的坚实基础。在有了坚实学科基础和扎实智库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迈向了“融媒体”传播。2015年我们成立了非洲影视研究中心,自主策划、拍摄、制作了由中非学者联合指导的六集纪录片《我从非洲来》,讲述在华非洲人融入中国创业发展的生动故事,在30多个非洲国家播出,荣获国内国际众多奖项。之后又打造了首部由中非欧三方合拍的大型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请非洲人自己来讲述这段历史,深度回顾中非合作历程。只有获得了一线体验、取得了一手资料、积累了一流人脉,才能做出优秀的报道。
此外,媒体传播,一定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只有做到定位清晰、工作扎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传播格局。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