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古城?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10月20日下午,2019“同心·越城”大会特别安排了一场绍兴古城保护分论坛,与会的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古城共生发展新模式,分享古城文化传承新经验,为寻找适合绍兴古城保护与利用的路径出谋划策。
古城保护迎来新机遇
绍兴对古城保护利用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绍兴出台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绍兴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近年来,绍兴市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颁布《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成立古城保护基金,设立“古城保护日”,编制古城城市设计,古城传统风貌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恢复。
“绍兴古城多年来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循序渐进,形成了‘古城的空间肌理依旧,历史街区延续古城生活’的特点,是保护与传承的很好实例。”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认为,眼下,在古城保护上,越城区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迫切要求绍兴实现城市转型,古城保护更新需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推进。从现实情况看,古城迫切需要做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文章。“这就需要古城保护实现新突破,绍兴提出唱好古城新城联动发展的‘双城计’可谓恰逢其时。”赵中枢说。
在古城特色上做文章
“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的和需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说,越城区对古城保护要积极探索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古城的最大优势在于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名胜古迹众多、街区特色鲜明。“在古城内的产业选择上,关键要留住生活。”黄先海认为,要立足民生,既保留原汁原味,又注入新鲜血液,融入潮流元素,越城区可以把古城打造成为区域商贸消费中心,或发展高端服务业,“只有产业、服务跟上了,绍兴的‘双城计’才能唱得响。”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越城就要叫响‘绍兴老台门’。”浙江师范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建祥说,绍兴老台门要成为越城区把古城“推出去”的重要标志,成为越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发展台门文宿、台门文创,特别要突出台门的名人文化。
傅建祥建议,越城区要做好“山上、水上、晚上”三篇文章。“山上”指古城内的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山,对其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开发成独特的文旅产品;“水上”是要重现绍兴独特的水城风光、水乡风貌,做好赏水、亲水、玩水的文章;“晚上”是要补晚上游客住下来少的短板,大力发展特色酒店、文化民宿,开发晚上可看、可听、可参与的项目,如灯光秀、情景剧、戏曲堂会以及大型演艺、美食街、酒吧等。
文化创造无限经济价值
让古城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魅力,是越城区加强古城活化、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破解的课题。围绕这一话题,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强调了“设计”的重要性,“不但产品要重视文化设计,城市同样需要设计。要打造有区域特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创新区,最重要的是加快设计产业的发展,打造设计越城。”
胡坚认为,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文化竞争的时代,产业价值链正从低端加工向两端的研发设计延伸,文化对产业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是提升产品价值的必由之路,卖文化是产品销售的最高境界,文化可以创造无限的经济价值。
胡坚就越城区如何发展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文化与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合等方面给出意见建议。胡坚认为,越城区要用文化来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在城市的指示、休息、服务、交通和展示系统中,进一步强化和体现书法等绍兴文化元素;要打造若干创意设计集聚区,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将绍兴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比如设计一系列服饰、首饰等,把古城“穿”在身上。
来源:《绍兴日报》(2019-10-24 04版)
编辑:蒋红跃